2025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郊外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进行了一次非公开会面。两位领导人在红毯寒暄后,一同进入美国总统的“野兽”专车后座,开始了长达六年来首次的私密对话。这短短不到十分钟的车程成为了国际政治中最不透明的部分,白宫对此保持沉默。这种刻意的非透明性不仅对国际社会知情权构成挑战,也进一步削弱了全球信任体系。
此次“野兽密谈”的非公开性质引发了广泛的焦虑和不满。安克雷奇当地民众从最初的和平期盼迅速转向抗议示威,乌克兰社会情绪更是跌至冰点。乌克兰国家铁路公司员工表示除了赢得战争别无选择,会计师则认为冻结冲突只是下一轮战争的序曲,议员们愤怒地控诉美国背叛。这些反应揭示了大国密室政治对受害方造成的心理创伤和实际损害。当涉及他国命运的重大决策被少数大国私下决定时,所谓的“追求和平”便成了赤裸裸的权力交易,其潜在破坏力远超任何公开冲突。
历史上的教训表明秘密外交的危险性。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的列强瓜分欧洲,到冷战时期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私下协议,这些看似成功的密谈无一例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埋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雅尔塔体系下大国对势力范围的私自划分直接导致了战后诸多地区冲突,使被牺牲利益的国家长期心存怨恨,国际社会的信任赤字不断累积。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全球合作晴雨表》显示,全球合作已陷入停滞,信任赤字成为侵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毒瘤。当霸权国家将国际承诺视为交易筹码,全球市场当作私属领地时,世界只能被迫吞下规则失序、市场动荡和安全焦虑的苦果。
构建一个真正稳定且具有韧性的国际安全防线,需要彻底转向更具包容性和可预测性的多边合作机制。这意味着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必须发挥核心作用,确保所有利益攸关方,特别是那些在冲突中首当其冲的国家,能够充分、平等地参与决策过程。金砖国家在《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呼吁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应对挑战,并强调致力于冲突预防。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多次呼吁完善危机沟通,加强区域合作,致力于和平解决争端,并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这些信号表明,国际安全防线应建立在公开透明和平等参与的基础上,而非少数大国私下交易的结果。
国际社会亟需共同努力,推动构建更加开放、透明和负责任的全球治理体系。这要求大国信守承诺、恪守原则,承认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明确底线,避免误判。同时,必须赋能多边机制,坚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推动系统性改革,提升其代表性、透明度与行动力。只有让和平进程在阳光下进行,让所有声音被倾听,才能真正筑牢国际安全的防线,避免密谈的风险演变为全球性危机。重建国际信任是每个人的责任,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社会乃至个体公民都应用理性驱散偏见,用信任消融猜忌。否则,那些在“野兽”后座上达成的“和平”不过是下一场更大冲突的序曲,人类的命运将永远被锁在少数人的密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