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会晤,尽管吸引了全球关注,但双方并未达成任何协议。外交学院院长王帆教授指出,此次会晤有助于俄乌冲突的解决,但冲突尚未结束,许多谈判细节仍需确认。乌克兰需要集体安全保障,而俄罗斯则坚持北约不得进一步东扩的安全要求,具体安排仍有争议。无论如何,持续三年五个多月的俄乌冲突若能暂停或结束,将是国际社会期待已久的场景。
王帆教授认为,美国直接与俄罗斯会面体现了大国外交的特点,特朗普此前多次警告⚠️俄罗斯若不停火将面临严重后果。这次会晤再次展示了特朗普对俄罗斯施压型外交谈判的方式。从普京的角度看,同意在美国领土上进行谈判展现了其作为大国领导人的魄力。即使此次未达成协议,普京也可能计划下次在莫斯科会面以实现其外交构想,并通过主场外交展示俄罗斯的重要性和危机处理能力。
此次会晤既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也是国际秩序重构的标志性事件。会谈虽被称为“最长但无果”,却反映了大国关系的复杂性和全球治理的深层困境。这是自2015年以来俄总统首次访美,打破了三年的外交冰冻期。双方强调建立直接联系并展现合作姿态,但核心矛盾如乌克兰领土归属和安全保障问题仍未解决。特朗普明确表示“未达成协议”,暴露出美俄战略利益的根本分歧。
普京在俄军占据战场优势时坚持不软化立场,而特朗普则将领土问题交给乌克兰处理,实际上反映了美国试图以有限介入维持对俄施压。俄方视北约东扩为安全红线,美方则通过F-22战机编队展示武力威慑。这种软硬兼施的博弈模式预示着未来谈判将长期拉锯。
会晤释放出美俄关系去意识形态化的信号,双方探讨了北极航道开发和能源合作等务实议题,试图构建新的大国协调机制。然而,乌克兰危机作为欧洲安全架构的试金石,处理不当可能加剧阵营对抗,影响欧洲自主防务进程和北约凝聚力。
对于领导人私交对两国外交关系的影响,王帆教授表示,特朗普称会晤为“国际象棋”,普京提议下次可在莫斯科会面,但领导人私交的升温难以掩盖制度性矛盾。美国国内对俄政策存在分歧,俄罗斯反西方舆论也持续发酵,使得任何协议都需面对国内政治博弈的风险。
这场会晤如同在破碎的镜面上投射出多重倒影,既有大国领导人突破常规互动的勇气,也暴露出现实主义外交在价值观冲突中的无力。当可控对抗成为新常态,全球治理或将进入过渡期,而乌克兰的命运仍是检验大国智慧的关键。
王帆教授认为,此次会见有助于俄乌冲突的最终解决,但仍有许多谈判细节需要确认。中国在危机中保持中立并不断斡旋,为危机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乐见俄美关系好转,更希望俄乌冲突尽快解决,并相信俄美关系改善不会影响中俄关系。由于俄乌冲突导致的大国关系失调局面有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