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贷市场的灰色地带,一个被称为“职业背债人”的特殊群体正在迅速发展。他们被中介机构精心包装后,成为套取银行贷款的工具。近期,多地法院披露了多起涉及职业背债人的金融犯罪案件。这些案件揭示了一个严密的协作网络:介绍人在各类平台上发帖寻找潜在背债人,实操中介团队负责“包装”身份并办理贷款,“白户”则最终背债。某些专业团伙已实现“规模化作业”,能套取银行上亿元资金。
职业背债人的动机各异,既有低收入群体和失业者,也有资金链困难的小微企业主。许明来自粤西乡村,初中毕业后进厂打工,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他在社交平台看到有人招收白户“村民”,称短时间内可以赚到百万元。他认为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打算拿到钱后隐姓埋名过一辈子。陶天则因行业下行,工作不稳定,在网上看到广告后稀里糊涂成了背债人。他按照中介要求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等资料,尽管知道可能违法,但还是冒险一试。孙玉曾是餐饮店老板,疫情期间亏损严重,四处筹措资金无果后决定牺牲信用换取快钱,为一家公司背500万元债务以换取200万元报酬。
这些职业背债人被中介流水线操作,包装成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许明和陶天被包装为一家工业公司的财务经理,年收入10万元;孙玉则被包装为一家建设公司的高管,拥有稳定收入和个人资产。中介网络庞大,涉及多人分工合作。许明最初接触的是介绍人王某,之后被推荐给多个中介,最终进入实操环节。孙玉也经历了类似的流程,但最终选择退出。
职业背债人最初背负的债务主要来自房产、车辆及企业债务,这些大宗标的往往能撬动更高额度的贷款。许明通过“高评高贷”套出第一笔资金后,并未拿到承诺的报酬,反而被要求继续贷款。陶天背上了200余万元债务,实际到手不足20万元。班某夫妻因做生意缺乏资金,找到中介南某办理贷款,最终并未拿到钱,大量资金落入中介口袋。
职业背债人不仅面临巨额债务,还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北京市天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聂成涛表示,中介机构通过虚构材料、夸大资产价值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其行为已涉嫌构成贷款诈骗罪。对于职业背债人而言,初期中介会代为还款制造合规假象,待贷款批下后便卷款跑路,留下背债人独自面对巨额债务和征信黑名单。
近期披露的多个案例中,组织背债的中介判刑多在十年以上,职业背债人也需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披露的案例显示,翟某某等4名贷款中介被判有期徒刑3年9个月至12年不等,连某某等30名借款人员被判有期徒刑2年3个月至2年半不等。浙江省绍兴市检察院披露的判例显示,背债人中介吴某、南某等人因犯贷款诈骗罪、违法发放贷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至缓刑不等,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