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俄元首阿拉斯加会晤后,多名欧洲领导人组团陪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赴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参与此次访问的有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北约秘书长吕特、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德国总理默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芬兰总统斯图布等。这次高级别访美团显示了欧洲政要对加入商讨乌克兰危机解决议程的重视。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评论称,“人多力量大”似乎是这次集体访问的原因之一,欧盟和乌克兰试图展示统一阵线。马克龙强调:“欧洲应坐在谈判桌前。”
欧洲的焦虑显而易见。乌克兰危机三年多来不断升级,各方清楚解决这一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美俄元首会晤后,欧洲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未提及特朗普主张的和平协议,反而威胁对俄追加制裁,这再次凸显欧美分歧,也反映了乌克兰危机解决的复杂性。欧洲大陆距离持久和平与安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顾乌克兰危机演变过程,部分欧洲国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战略上服从于美国,盲目相信“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导致危机不断升级。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自成立以来一直充满冷战思维,扮演着挑动冲突对抗的角色,欧洲安全架构并不安全。多位美国学者指出,北约计划向乌克兰敞开大门是酿成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三年多来,尽管有过缓和局势的机会,但美国利用乌克兰危机控制欧洲削弱俄罗斯,让危机解决遥遥无期。部分欧洲国家继续追随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战略,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半,欧洲面临严重后果。失去俄罗斯市场和能源供应,战争风险导致欧洲“去工业化”和资本外逃,难民问题引发社会矛盾,主要经济体如德国连续两年出现经济负增长。反观美国,成为欧盟主要能源卖家,借此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还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吸引欧洲产业转移至美国,其军工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安全形势更加动荡,对美国依赖加深,话语权缩减,乌克兰危机更加复杂难解。
实际上,不仅在乌克兰危机上,在北约成员国军费、关税等问题上,华盛顿也展示了对欧洲的强硬态度。欧洲在与美国打交道时小心翼翼,但仍避免不了被迫作出让步。这些问题不仅涉及美欧之间的利益分配,更关系到全球化和多极世界的走向。马克龙多次公开表示,欧洲“必须表明它绝不是美国的附庸”。越来越多欧洲舆论也呼吁追求战略自主。这些都表明,欧洲不仅要意识到自身安全架构需要重塑,更应该掌握决定自身命运的主导权,考验着欧洲领导人的战略定力与眼光。
乌克兰危机对欧洲来说是一堂代价高昂的现实政治课,反映出欧洲在战略自主上的困境。只有加速推进对美战略自主,欧洲才能获得战略空间并充分发挥主动性。这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事已经持续太久,欧洲更有必要为和平发挥作用,承担更大责任,共同解决危机根源性问题,找到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框架,实现长治久安,共筑世界和平,这也是国际社会对欧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