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推动英特尔“国有化”:一场新时代的“曼哈顿”计划?
美国芯片产业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多家媒体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正与美国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Intel)进行谈判,讨论政府可能直接入股甚至部分国有化的方案。
这一举动,被业内人士称为“曼哈顿计划”式的紧急动员,标志着“芯片战争”全面进入战争状态。
«——【· 半导体危机·】——»
2025年盛夏,美国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一场堪比“珍珠港事件”的战略危机。全球超过60%的先进芯片产能集中在台积电,而台湾海峡的地缘政治阴云犹如悬顶之剑。
英特尔作为美国唯一拥有本土晶圆厂的芯片巨头,其俄亥俄州工厂扩建计划却因财务困境被迫放缓,暴露了美国半导体制造的脆弱性。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特朗普政府正与英特尔谈判入股计划,拟通过政府注资至少20亿美元💵,将这家商业巨头纳入“国家队”。
这一举措被业内人士称为“曼哈顿计划”式的紧急动员,标志着美国在芯片战争中正式进入全面防御状态。美国半导体产能占比已从1990年的37%萎缩至12%,而东亚地区占据全球75%的产能。
台积电的亚利桑那州工厂虽已投产,却采用成本较低的N4工艺,最新的N2技术仍留在台湾。
这种依赖在俄乌冲突后愈发凸显——当全球芯片供应链因地缘冲突出现裂痕时,美国国防部不得不紧急入股稀土生产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以确保关键材料供应。英特尔的国有化谈判,正是这种战略焦虑的集中爆发。
«——【· 英特尔的“国有化”之路·】——»
英特尔的困境折射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深层矛盾。这家曾经的全球芯片霸主,因技术迭代滞后和市场策略失误,市值自2024年初已缩水一半。
其芯片制造部门长期亏损,2024年约30%的硅片需依赖台积电代工。特朗普政府的入股计划,既是对英特尔的“输血”,也是对美国半导体制造能力的“急救”。
谈判核心围绕俄亥俄州工厂展开。这座规划中的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基地,原计划投资千亿美元💵,但因英特尔现金流紧张多次延期。政府注资将直接用于工厂建设,确保美国能在本土生产高端半导体。
英国广播公司分析,这一合作模式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干预关键产业的范例——继国防部入股稀土企业后,英特尔或将成为第二个被纳入“国家资产”的商业巨头。
然而,这一计划面临多重挑战。英特尔内部对是否保留制造业务存在严重分歧,董事长耶里曾提议将制造部门分拆出售给台积电,但未获通过。特朗普要求现任CEO陈立武辞职的风波,更凸显了政企博弈的复杂性。
即便协议达成,政府持股比例、董事会席位分配等细节仍需反复磋商,而英特尔股价在消息公布后单日飙升7.4%,反映出市场对这一计划的矛盾心态。
«——【· 台积电阴影下的战略突围·】——»
台湾海峡的地缘风险,是美国推动英特尔国有化的核心动因。台积电作为全球芯片供应链的“心脏”,其产能稳定性直接影响全球科技产业。
2025年4月,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威胁对未在美设厂的芯片企业征收100%关税,台积电随即强硬回应可能取消亚利桑那州投资计划。
这种博弈背后,是美国试图通过国有化英特尔,构建不依赖台积电的本土供应链。英特尔的俄亥俄州工厂被赋予特殊战略意义。一旦投产,该厂将承担美国军方、政府机构等关键领域的芯片供应,避免因台海冲突导致的供应链断裂。
然而,技术代差仍是最大障碍——英特尔已8年未生产尖端芯片,其最先进制程仍落后台积电两代。政府注资能否推动技术突破,仍是未知数。
与此同时,台积电的反制措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其亚利桑那州工厂计划投资增至1650亿美元💵,涵盖6座晶圆厂和研发中心,但明确表示最先进技术仍将留在台湾。
这种“技术隔离”策略,既回应了美国的关税威胁,也维持了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 特朗普的“芯片新政”·】——»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其产业重构战略的另一支柱。2025年8月,他宣布对所有非本土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征收100%关税,试图通过“胡萝卜加大棒”迫使企业回流。
这一政策与《芯片与科学法案》形成互补——前者通过关税施压,后者提供补贴激励,但两者均面临成本高企的难题。
美国芯片制造的成本比台湾、韩国高30%,比中国大陆高37%-50%,这使得即便是台积电、三星等企业,也对扩大在美投资持谨慎态度。波士顿咨询公司警告⚠️,强制性产业回流可能导致美国芯片产业规模跌至全球第三,因为供应链的全球分布特性难以被政治意志改变。
更严峻的是,美国电子设备制造商可能因成本上升迁至海外,进一步削弱本土产业基础。这种政策悖论在英特尔身上尤为明显。政府注资虽能缓解其财务压力,但俄亥俄州工厂的建设成本仍需分摊到产品价格中,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保护本土市场,但这种“堡垒经济”模式,反而可能加速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化”。
«——【· 结语·】——»
美国试图通过国有化和关税重建技术霸权,却不得不面对中国加速自主创新、欧盟推进《芯片法案》的现实。这场新时代的“曼哈顿计划”,最终或将成为技术霸权衰落的注脚,而非复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