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脑机接口产品吸引了大量关注。观众们见证了通过“意念”操控机械手和脑控轮椅完成走迷宫等令人惊叹的展示。
七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这一数十亿的巨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政策利好频出,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在北京锦标赛上,来自清华大学、上海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6支队伍参加了脑控大赛。比赛要求参赛团队通过脑控轮椅完成走迷宫任务,依据用时长短决出胜负。赛事设有严格的数据监控流程,确保轮椅驱动确实通过“脑控”,并在三个节点让选手通过脑控设备进行答题。
除了竞赛,脑机接口产品在医疗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上海术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矩阵,这些产品已在脑卒中、脑创伤治疗以及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和成人心理疾病领域得到应用。公司副总裁靳辉表示,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选择侵入式或非侵入式产品需要权衡治愈率与风险;而对于从业者来说,两种技术路径只是选择的不同,目标都是安全地实现人机共融。
尽管大多数现场展示的脑机接口设备是非侵入式的,但也有侵入式的产品展出。清华大学教授高小榕认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产品各有优势,类似于信号塔与星链的关系,都为了信号传输。脑机接口涉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未来将在AI的协助下快速发展。
本次大会还展示了更多民用级脑机接口产品,包括协助治疗呼吸暂停综合征、帮助偏瘫人士重建运动功能、通过解码脑电波让患者重新获得交流功能等。北青报记者体验了一款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头戴式耳机,发现通过控制员发出的指令可以实现“不由自主”的行走。这款设备能够捕捉大脑电信号并通过AI算法解码用户的运动意图,未来可应用于康复训练等领域。
高小榕教授强调,脑机接口产品的推广和技术攻关离不开与传统技术的结合与升级。最终目的是将这些技术应用到生活中,提升生活质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预计到2027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55.8亿元,增长率为20%。
北京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探索走在前列,计划到2030年打造1至2个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集聚示范区,并实现规模化商用。目前,“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已完成人体植入,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已成功帮助多名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患者恢复运动和言语功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表示,机器人️发展到AI+机器人️,将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关键在于提升机器人️智能水平,脑-眼-行动协同的系统将提高机器人️智能水平,真正让机器人️能够看见世界、理解世界、行动于世界。空间计算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视觉是智能的起点,也是大脑和物理世界作用的桥梁。倪光南希望通过“眼睛”和“脑”的发展,把机器人️整体的智能水平发展到L4以上,真正体现机器人️的能力,提升生产效率。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了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及配套支持政策,以十条措施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精准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具体举措包括支持真实世界数据采集、探索数据交易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建设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等,旨在破解数据采集贵、场景落地难等问题,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