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降度”年轻人会买账吗 老酒新瓶难讨好!茅台最近显得有些焦虑。曾经自信满满地说“年轻人不喝,老了自然会喝”的大佬,现在正绞尽脑汁把53度的飞天茅台变成5度的气泡酒。五粮液也翻箱倒柜找出29度的“一见倾心”重新上市,泸州老窖则直接推出28度的国窖1573,甚至还在研发6度的“白酒味快乐水”。
这些白酒界的老大哥们突然集体转向讨好年轻人,场面颇为滑稽。就像一群穿着中山装的严肃老干部,突然跳起了女团舞,歌词还是“燃烧我的卡路里”。然而,年轻人并不买账,依旧喜欢精酿啤酒和威士忌,对这些“老古董”不屑一顾。
白酒在中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从未如此憋屈过。在老一辈人眼中,52度的五粮液、53度的茅台是身份的象征,酒桌上推杯换盏,喝得越猛越显诚意。如今的年轻人聚会时宁愿点蜜雪冰城的莫吉托,也不愿意碰这些高度白酒。
数据显示,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中,喜欢白酒的比例不到两成。五粮液的市场总监私下吐槽:“现在的年轻人连上桌的机会都不给我们。”这话说得实在,酒精度数可以降,但年轻人反感的是整个酒桌文化。谁愿意为了签个合同喝到吐?谁稀罕那些“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的道德绑架?
技术上也是一个难题。酿酒师傅发现,将高度酒做淡比做浓还难。就像把一锅老火靓汤兑水稀释,还得保持原来的鲜味。五粮液的技术大牛赵东提出“三不”标准:低而不浑、低而不杂、低而不淡。结果实验室折腾了半年,低于48度的白酒依然浑浊如隔夜茶。有位老师傅气得直跺脚:“这帮小年轻要喝低度酒,不如直接去买汽水!”
包装上下了不少功夫。五粮液找施华洛世奇定制水晶瓶,茅台推出冰淇淋,泸州老窖玩起国潮联名。可惜年轻人并不傻,换个马甲就认不出来了吗?就像相亲时遇到个秃顶大叔戴假发,真当人家看不出来?
新式酒饮成了真正的赢家。精酿啤酒混着茶香,市场份额不断上涨;日本清酒十年间在中国销量增长了33倍;连威士忌都在国内建厂了。这些洋玩意儿胜在不会劝酒,爱喝多少喝多少,年轻人图的就是这份自在。
汾酒另辟蹊径,把杨梅泡进白酒缸,既保留果香又降低刺激。这招有点像老奶奶腌咸菜,传统手艺加点新花样。茅台也在798搞起“醉美实验室”,年轻人边调酒边吐槽老板,玩嗨了还能发朋友圈。泸州老窖更绝,把品酒会办成古风相亲局,广告词写得贼文艺:“浅酌低吟处,沉醉不知归。”
回头想想挺有意思。中国白酒从“感情深一口闷”的文化霸权,沦落到要跟气泡酒抢市场,变化之快令人咋舌。有个95后说得实在:“能笑着喝醉的酒,干嘛要哭着咽?”这话算是点醒了梦中人。茅台们折腾降度,本质上是在跟过去的自己较劲。
数据不会骗人。茅台海外营收涨了三成多,说明老外反倒好这口。国内年轻人迷上了即时零售,深更半夜手机一点🕐️,精酿啤酒半小时送到家。这种“微醺经济”玩的就是随性,谁还耐烦参加那些虚头巴脑的酒局?
说来讽刺,白酒在中国红了上百年,最后败给了自家人的酒桌文化。就像一个严父突然想跟儿女做朋友,手足无措的样子既心酸又好笑。有位酿酒大师说得通透:“酒是好酒,可惜喝法过时了。”这大概就是传统与时代的碰撞,总要经历这么个尴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