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台吸烟问题引发热议 公共健康与合理需求如何平衡!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乘坐高铁时看到一名工作人员在站台吸烟。该网友向12306提出疑问:“站台上是允许抽烟的吗?希望在高铁站台上也禁止吸烟”。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网络热议。铁路12306客服回应称无法确认该人员是否在工作状态,并解释高铁列车内不能吸烟,很多旅客会选择在站台上吸烟,因为站台不是密闭空间且没有明确禁烟标识的地方可以吸烟。
这场讨论的核心在于公共空间里健康权益与合理需求的平衡。高铁露天站台可保留吸烟空间,但烟民应主动远离列车和人群,用“退一步”的自觉化解矛盾。高铁站台作为典型的公共空间,二手烟的危害不容忽视。尽管露天环境下烟雾扩散较快,但在早晚高峰时,站台人流量大,老人、儿童、孕妇等敏感群体频繁出现,即便短暂吸入二手烟也可能引发不适。网友对站台吸烟的质疑本质上是对公共健康边界的维护,这一诉求理应被尊重。
我们也需要正视烟民的合理需求。高铁列车内全面禁烟是刚性规定,部分烟民可能需连续乘车数小时,站台停靠的几分钟成为他们缓解烟瘾的唯一机会。若简单对露天站台进行“一刀切”禁烟,既缺乏现实可行性,也容易引发烟民抵触。毕竟露天环境与密闭车厢不同,烟雾对环境的影响可控,完全禁止反而可能催生“躲在角落违规吸烟”的乱象,不利于高铁管理和乘客安全。
上海“禁止游烟”的经验为高铁站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游烟”即边走边吸烟,这种行为会让烟雾随人扩散,扩大对他人的影响。高铁露天站台不妨借鉴这一思路:不全面禁止吸烟,而是明确划定“吸烟区”,选择远离列车车门、通风条件好的角落,同时禁止烟民在站台上随意走动吸烟。这样既能大幅减少二手烟对他人的干扰,又能满足烟民的需求。非烟民也可对烟民的“退一步”多些理解,这是兼顾需求的折中方案。
公共空间的和谐从来不是某一方的妥协,而是双方的相互体谅。烟民多走几米远离人群,是对公共健康的尊重;非烟民理解烟民的短暂需求,是对他人的包容。铁路部门可以在露天站台增设“建议吸烟区”标识,引导烟民规范行为,同时加强宣传,让“远离列车、定点吸烟”成为共识。唯有如此,才能在公共健康与合理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让高铁站台既不成为“二手烟的重灾区”,也不变成“烟民的禁地”,真正实现“各退一步,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