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他提到面对生命和生死问题时,不能有丝毫含糊,压力来自患者的生命。面对质疑,他只想把患者救活,这是他最大的追求。
钟南山表示,在他这个年纪,主要任务是协调和团结大家完成共同的任务。广州国家实验室现有1000多人,能给年轻人创造一个好平台,他对此感到满意。他认为未来十年医学将发生极大变化,人工智能将在解决健康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抓住人工智能的机会至关重要。
钟南山出生在“卢沟桥事变”前一年,父母给他取名“南山”,希望他像大山一样经历风雨仍屹立不倒。幼年时,他经历过日本飞机轰炸南京,被埋在土里幸存下来。后来全家逃到贵阳,生活艰苦,直到日本投降。1946年,他们回到广州,父亲是医院院长,母亲是护士长。父亲在家进行乙脑病毒实验,钟南山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高中时,他在一次运动会上打破了广东省纪录,曾有机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最终选择了学医。他一直喜欢体育运动,认为竞技精神对工作和学习有益。他与妻子李少芬的结缘也与体育有关,两人相恋多年后结婚。
1971年,钟南山回到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工作,意识到自己需要追赶失去的时间。他主动要求到急诊室工作,半年后掌握了常见急诊患者的诊治方法。随后,他参与了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的研究,通过分析患者痰液,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治疗方法,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
43岁时,钟南山获得公派留学机会,前往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导师最初对他并不看好,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导师的看法。留学期间,他学会了扎实的基本功,这对他后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抗击非典时,钟南山指出新闻报道中的错误,并在抗击新冠疫情时提出了“人传人”的判断。他强调,医生必须有依据才能下结论。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他带领团队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稳定了医疗队伍和社会秩序。
钟南山现在已年届九十,依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他每天工作、阅读最新的医学期刊,还坚持体育锻炼。他认为真正的变老是不再想学习新东西。他表示,只要他的存在和工作能够给社会带来价值和进步,他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