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卡牌店“端盒”扫货,线上直播间拆卡游戏乐此不疲……针对未成年人沉迷卡牌盲盒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田丽、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司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罗建武、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
记者:当前,卡牌盲盒类市场出现的涉未成年人乱象有哪些?
罗建武:从现实情况来看,卡牌盲盒市场出现的涉未成年人乱象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不遵守相关规定,无视年龄限制,向未成年人售卖卡牌盲盒。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并且商家应当以显著方式向未成年人履行提示义务。
第二,卡牌盲盒除了购买问题外,商品自身也可能存在诸多隐患。卡牌盲盒的常见材质包括乙烯基、PU等,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采购一些来源不明的卡牌盲盒,商品的质量也会存在着安全、健康隐患,有害于未成年人身体健康。
苑宁宁:卡牌盲盒市场涉未成年人乱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诱导非理性消费现象普遍。商家利用稀缺卡等噱头隐藏真实抽取概率,诱导未成年人反复、高额投入,这严重侵害了孩子们的财产权和在消费时本应享有的知情权。第二,产品设计具有明显的变相赌博性质。一些卡包设定极低的所谓“神卡”爆率,利用“射幸性”机制,即结果高度依赖运气,极易诱发未成年人的赌博心态和侥幸心理,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成瘾问题,对其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