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的夜色被轮胎燃烧的浓烟染成铁锈色,五十万人聚集在“人质广场”,抗议政府的战争政策。街头口号直白:停下无尽的战争,把人带回家。组织者称动员超过百万人,罢工导致学校、大学、企业和公交暂停运作。警察逮捕了近四十人,防暴水炮在利库德党总部外使用,现场哭喊和怒斥交织。人们认为以色列人不仅在敌人面前强硬,在自家政府面前也毫不客气。
这场抗议有两个触发点:一是战时内阁通过了“控制加沙城”的方案,并附有“驱离居民”的计划;二是人质问题迟迟没有进展。“人质与失踪者家属论坛”指出,如果军队执意推进加沙城巷战,哈马斯掌握的约二十名人质将面临极高风险。齐图恩区在连日空袭后被当地市政称为“灾难性”,新一轮打击造成至少四十人死亡。哈马斯宣称以军持续从东与南推进,而以军则表示会恢复帐篷与庇护设备的输入,配合人口向南转移。街头追问政府:你们想要哪一个答案。
内塔尼亚胡回应称抗议会让哈马斯更强硬,还警告⚠️这会导致10月7日那样的悲剧重演。极右翼部长斯莫特里奇进一步指责这是损害以色列利益、替哈马斯吆喝的运动。这种说法短期内能稳住基本盘,但无法回答大规模攻城的军事收益为何下降,以及人质问题为何迟迟没有解决。这不是道德辩论,而是工程失败,目标函数写得太满,资源与窗口不匹配,节奏设计没有给谈判留喘息空间。
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已有至少一百九十万人流离失所,营养不良普遍,饥荒逼近。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造成约一千二百人死亡,两百五十一人被绑架。以色列反击使加沙付出极高代价,加沙卫生部报告超过六万一千人死亡。再增加火力,人质的安全窗口更小,国际容忍度更低,国内动员成本更高。
总参谋长扎米尔对“接管加沙城”的方案持保留意见,认为兵疲马乏、代价失衡。预备役已达极限,高强度轮换让军人心理与家庭压力巨大。扎米尔批准的军官任命被防长卡茨撤销,总理的儿子公开指控总参谋长试图发动军事政变。退役将领声援军方,表明这张政治图纸超出了工程能力。
内塔尼亚胡提出的停火四条件包括一次性释放全部人质、解除武装、加沙去军事化、以色列控制边境。这些条件实际上逼迫对手投降,地下—社会双嵌入的组织不可能接受。把门槛抬高短期看是姿态,长期看是耗损。与之搭配的是“击败哈马斯”的宏大叙事和“接管加沙城”计划。这套叙事需要无穷资源与时间,而社会要求的是可见的时间表和带回人质的路径。
攻城方面,“清—控—维持”的循环正在吞噬战术部队。地道封堵需要灌浆与爆破,城区密度带来不可避免的附带损害,后封控薄弱使得街区很快被再渗透。要在“清”与“控”之间插入“降密期”,用低烈度巡逻与点杀替代持续推进,给谈判留出时间,把“热战”变成间断函数。这不是退缩,而是节奏控制。节奏固定后,军心会稳,社会也不至于每周都在猜测下一个“重锤”。
街头抗议短期内会增加噪音,哈马斯也会利用“以色列内斗”作为筹码。只要把交换与停火模块化,噪音会被流程吞掉。分批释放人质绑定具体的静默时段与人道窗口,每达成一批就公布核验数据与下批安排,违约按梯度处罚。用这套“流水线”对冲对手拖延,低效也比停摆强。把社会沟通做成例行发布,拒绝的信息限于真正涉及行动安全的部分,民众要的是看得懂的时间表。
国际层面不能忽视。安理会已对“占领并驱逐”的决定亮红灯,关键盟友的政治支持正从“无条件背书”变为“指标约束”。比例性、可验证、人道、法律风险等指标更冷硬。以军想稳定补给线,就要把这些指标透明化。帐篷与庇护设备通行量透明,撤离路线清晰,医疗救助按标准进行,调查与问责不装死。这些不是给对手看,而是给供应导弹与外交系统看。一旦它们被本国法律、国会与舆论拖住脚,以色列就会在战略孤岛上独自耗血。
内塔尼亚胡把抗议等同于助敌,短期可能有效,但长期看是在透支制度韧性。制度的强大在于把异议装进流程,给“人质家庭—政府—调解方”一条直通线,固定频次、议题和信息颗粒度。让“政策争议”有出口,而不是推到高速路口去点轮胎。战争不是永久例外状态,谁把例外当常态,就等着例外反噬自己。
对许多以色列人来说,这场抗议已超出“左—右”的老坐标。医生、律师走出来,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停课,企业贴出“今日罢工,明日开张”。这不是政治秀,而是经济与家庭自救。长时间动员导致劳动力市场空心化,物价上涨压缩工资购买力,企业现金流吃紧,家庭信贷风险上升。安全的代价不能无限外包给钱包👛,钱包👛裂了,安全神话也会跟着掉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