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琢磨的就是这些影响老百姓“安居”大计的政策风向。最近这风向变得很快,几件大事儿凑在一起,信息量巨大,得好好聊聊。尤其是关于“人”的事儿,这可是房地产的根儿。民政局最近公布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2025年上半年,全国领证的小两口有353.9万对,比去年同期多了近11万对。这是自2013年的巅峰(1346.9万对)之后,结婚人数一路下滑,甚至在2024年创下几十年新低(610.6万对)以来,首次出现反弹的迹象。我认为,今年结婚登记手续简化了,年轻人领证更方便了,这是个利好因素。
结婚是未来小家庭添丁进口、增加“小房主”的先头部队。结婚数据的回升,可能预示着明年或后年的出生人口也会有所增长。这信号值得仔细思考。
为啥这么在意“人”呢?老话说得好,“有人才有江湖”,房地产说到底就是服务于人的。没人住,要那么多房子干啥?
现实是,结婚人数连年下降,直接后果就是生娃的也少了。出生率从2025年开始跌破1%的心理关口,到2023年更是低至0.64%,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点。新生儿越来越少,而我们这一辈和父母辈越来越长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总人口从202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通道,当年减少了85万,2023年缺口扩大到208万,2024年也减少了139万。
人口减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最直接的是总需求被釜底抽薪。以前房价上涨是因为城镇化加速和人口红利。现在新组建的家庭减少,新增人口锐减,未来谁来接盘?谁需要换更大的房子?需求天平正在悄然倾斜。一些非核心城市、非优质地段的项目去化速度变慢,售楼处冷清不少。这不仅仅是调控的结果,更深层的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萎缩在发酵。
消费市场也会跟着收缩,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国家当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最近接二连三的重磅政策目标直指“促生育、稳人口”。就在前几天(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上公办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保教费全免。此外,7月28日公布的育儿补贴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家里有3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每年可以获得3600元补贴,直到孩子满3岁,总共10800元。
这笔钱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可以减轻奶粉、尿不湿、早教班等费用的压力,实实在在降低了“生得起,养不起”的焦虑。身边就有年轻同事因为这些政策而考虑要不要二胎。
人口一旦进入负增长轨道,想拉回来难度极大。2022年开始的人口减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长期趋势的显现。三年间(2022-2024年)总人口已经减少了超过430万,背后是多少消失的潜在住房需求和消费需求?现在看到免费学前教育和育儿补贴这两项政策快速落地,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这不仅仅是在发钱、免学费,更是在努力扭转社会预期,给大家信心。只有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综合成本,让年轻人觉得压力没那么大,才可能敢生、愿意生。结婚数据的反弹是寒冬里的一丝暖意,一个微弱的火苗。它证明当阻力减小时,意愿还是存在的。这火苗能否燎原,关键在于后续降低生育成本的政策能否持续加码、精准到位。
作为跟房子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深知人口是房地产长期发展的基石。虽然短期看,人口负增长的压力依然巨大,但政策转向的力度和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免费教育+育儿补贴很可能只是“促生育”组合拳的第一波。未来在住房支持、延长产假、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等方面,可能还有更多措施。
如果这套组合拳能提升生育意愿,哪怕只是稳住下滑速度,甚至在未来几年让出生率小幅回升,那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预期都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稳定器和信心来源。毕竟,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最怕的不是眼前的困难,而是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现在,希望的火种已经被政策点燃了。
房地产的周期长期看人口。国家正用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试图稳住甚至逆转人口下滑的趋势。免费学前教育和育儿补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第一步。结婚数据的意外反弹是黑暗中闪现的第一缕微光。虽然挑战依然巨大,但行动本身已经给了市场重新评估长期价值的机会。
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关注房产的朋友来说,理解这场关乎“人”的深刻变革至关重要。因为最终,市场的走向终将回归到最朴素的道理: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对“房子”那份最深切的期盼。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第一步”和“微光”接踵而至,共同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