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沟桥畔,风轻轻拂过石狮的纹路。六岁的小宇紧握着打印稿,在母亲的带领下逐字朗读赵一曼致儿子的绝笔信。红色的“时光留声亭”里,专业麦克风将稚嫩却认真的声音放大,与80多年前先烈的深情隔空交汇,成为这个暑假最动人的“历史课”。
这座高约3米的红色岗亭格外醒目,玻璃幕墙上印着“致伟大胜利”的字样。亭内灯光暖黄,墙上挂满泛黄的先烈家书复印件,旁边的触控屏里存有33封抗战家书原文。自8月初投入使用以来,这里每天都排着长队,家长带着孩子、老兵牵着战友、老人陪着孙辈,轮流走进亭内,用声音“唤醒”历史。
市民李女士的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他在朗读左权将军给叔父的信时红了眼眶。他突然问:“叔叔为什么不回家看奶奶?”李女士这才明白,孩子真的懂了。
留声亭的设计充满巧思:专业录音设备能过滤杂音,确保每段朗读都清晰留存;转动门口的复古转盘,可以选择“家书朗读”、“红歌演唱”和“心声留言”三种模式;录制完成后,扫码就能获取带卢沟桥背景的音视频,并一键分享到社交平台。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0人在此留下声音,线上参与“家书修复”活动的网友突破10万人次。
亭内收录的33封家书,每一封都有可考的历史背景。赵一曼在刑场前写下的“宁儿,母亲对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左权在牺牲前三天给叔父写的“我牺牲了我的一切,为的是我们民族的生存和解放”,还有吉鸿昌给妻子的绝笔信“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68岁的张燕敏是第三次来留声亭,每次都选择左权将军的家书。她穿着朴素的蓝布衬衫,朗读时特意带着家乡口音。“这封信里说‘我牺牲了我的一切,为的是我们民族的生存和解放’,每次读都像在跟先辈对话。”读完后,她还清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声虽不专业,却让排队的人纷纷驻足鼓掌。
这些家书里的细碎牵挂让孩子们明白,先烈不仅是课本中的“英雄符号”,也是会想念家人、会有不舍的普通人。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守护千万个家庭的团圆。
市民王女士说,儿子小航读完赵一曼的信后,主动问“妈妈,赵一曼阿姨的儿子后来怎么样了”,还在留言卡上写下“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亭内的留言墙上,这样的稚嫩笔迹随处可见:“谢谢叔叔阿姨保护我们”“我以后要好好学习,保卫祖国”“和平真好”。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家书内容,不少家长做足了功课。刘先生提前查了每封家书的历史背景,给女儿讲解赵一曼被敌人抓住后宁死不屈的故事,以及左权将军是八路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数完卢沟桥的石狮子后,再进留声亭朗读,让孩子把“桥上的石狮”与“先烈的守护”联系起来。
工作人员表示,“时光留声亭”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通过朗读亲身体会先烈的爱国情怀。当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为国牺牲”“民族解放”时,这些词语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触动心灵的力量。
除了线下朗读,“时光留声亭”还通过技术手段扩大影响。线上“家书修复”活动中,网友可以参与模糊家书的字迹修复、残缺内容的补全,感受文物保护的意义。百度APP还推出了“AI家书”功能,输入名字和想对先烈说的话,就能生成带有历史感的“跨越时空的回信”。
目前,新华网、中国邮政等单位联合将优质朗读视频整理成系列短片,在各大平台播放。卢沟晓月主题邮局还推出了抗战家书主题明信片,游客可免费领取并加盖专属纪念戳,把“红色记忆”带回家。
从8月15日到9月18日,市民游客只要在留声亭或主题邮局拍照打卡,带话题#卢沟晓月主题邮局# #家书传真情#发布社交动态,就能获得纪念徽章或明信片。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传承方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有大学生自发组织同学来朗读,还有博主专门拍摄vlog,记录留声亭里的感人瞬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80年后,我们在卢沟桥畔,用朗读的方式与他们“对话”。退伍军人曹瑞涛在留声亭录制了一段视频,打算传给下一代,他说:“今天在这里读先烈的家书,就像完成了爷爷的心愿——把这份精神传下去。”
夕阳下,卢沟桥的石狮静静矗立,“时光留声亭”里的朗读声仍在继续。稚嫩的嗓音、深情的语调,与80多年前先烈的家书交织在一起,成了跨越时空的致敬。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仪式,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孩子们懂得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他们是传承这份精神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