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部门近期启动了一项总预算超过1.4亿元的运动手环项目,旨在通过免费设备落实学生每日两小时体育活动要求,并监测运动安全。这份看似善意的举措在家长群体中引发了广泛争议,反映出对隐私、健康与教育本质的深层焦虑。
事件起源于上海市教委2025年6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学生每日累计不少于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截至8月26日,全市12个区教育局已发布运动手环采购意向公告,计划三年内覆盖所有学生。尽管金山区教育局澄清手环由财政拨款,家长无需付费,并承诺后续细则,但公众的疑虑并未消散。
家长们的核心担忧在于“我的孩子不是数据点”。政策空档下的隐私安全风险是主要问题。虽然我国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框架,但在教育智能化领域,针对运动手环这类生理行为数据的具体采集、使用、存储、共享与销毁细则仍存在显著空白。缺乏严格的第三方审计和透明的数据流向机制,学生的心率、运动轨迹、睡眠模式等敏感数据一旦被商业机构获取,可能被用于精准画像、广告推送,甚至形成“隐形排名”,无形中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数据主权。专家指出,现有法律框架下,专门领域数据保护仍不足,导致各方权责不清晰,保护力度不够,为数据滥用埋下了隐患。
此外,运动手环还可能给教师带来额外负担。表面上,手环旨在辅助体育教学,但其带来的管理负担却可能悄然转移到一线教师身上。根据调研,教师每月数字化工作时长高达57小时,远超期望。运动手环的日常佩戴管理、数据异常的初步筛查、与家长就数据报告的沟通反馈,都可能成为教师新的“隐形加班”内容,分散他们本就紧张的教学精力。这不仅可能影响教学质量,也与国家“教师减负”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上海嘉定区计划投入2480万元采购10.88万套手环,平均每套229元,这笔巨额开支是否包含对教师额外工作量的补偿和支持?目前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数据对个性化学习和安全监测的益处也有局限。理论上,数据能辅助个性化教学和运动安全预警。然而,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一个尚未完全建立的、高度成熟的统一监测与评价平台。若无此平台,手环采集的海量数据可能沦为“数据孤岛”甚至无效信息。更深层次的忧虑在于,过度依赖数据可能催生“唯数据论”,将复杂的体育素养简化为冰冷的数字指标。例如,手环显示运动量达标,但学生是否真正享受运动、是否掌握正确姿势、是否培养了终身运动习惯,这些深层次的教育目标是数据难以完全捕捉的。心率异常预警固然重要,但学校是否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在所有突发情况下及时、有效地干预,仍是未知数。
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而非简单的数据集合。必须警惕,避免将教育改革异化为一场冰冷的数据竞赛,让孩子在被过度监测中失去探索的乐趣,在被规定中失去自由成长的空间。真正的智慧教育应是赋能而非束缚,尊重个体而非规训数据,构建信任而非制造担忧。教育部门在推动科技进步时,需倾听民声,审慎考量,让技术真正成为辅助教育的暖心工具,而非异化教育的冰冷藩篱。未来,应在数据治理上明确权责,在技术应用上审慎评估,在教师减负上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尊重、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非沦为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点”。
教育的温度绝不能被冰冷的数据吞噬。否则,我们培养的将不是鲜活的生命,而是一群被算法驯化的“数字公民”,这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