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乎绝迹的“臭虫”(床虱)再次出现,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不少网友发帖诉苦,说自己在火车或酒店被咬了一串红肿、发痒的包,甚至在床垫缝隙里发现了棕褐色的小虫子,确认是床虱。
臭虫是一种无翅昆虫,属于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体形小,红棕色,成虫大约苹果籽大小,为5到7毫米。它们主要以新鲜血液为食,吸血后身体会变得红褐色、圆鼓鼓且更为细长。臭虫生命力顽强,可以不进食存活数月甚至一年,但为了继续交配和产卵,每14天需要吸血一次。虽然不能飞也不能跳,但臭虫可以快速爬行,是公认的卫生害虫。它们叮咬皮肤后,通常会排成一串或一簇,表现为红色疙瘩,常见于脸部、脖子、手臂、腰部等部位。
早在20世纪40至50年代,臭虫曾是主要的卫生害虫。随着化学杀虫剂的应用以及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臭虫逐渐销声匿迹。然而,近20年来,由于国际旅游贸易的频繁往来、二手物品交易增加及抗药性问题,臭虫再次出现。为了应对这一问题,2018年有60多位国际专家编写了一本460页的《现代臭虫生物学与管理进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了解臭虫的生活习性是消灭它们的关键。臭虫主动扩散的距离很短,但擅长通过家具、床品、行李等传播到新地点。近年来,工厂宿舍、建筑工地、宾馆、老旧小区居民户、学校宿舍、旅客列车等场所报道较多,这些地方人流量大,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判断是否有臭虫,可以观察锈色或焦油状斑点,因为约20%的成年臭虫和大型若虫在进食时会排出残留物。
目前,消灭臭虫的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对床垫、床架、家具、地板等进行吸尘,并密封吸尘袋丢弃。用硅胶填缝剂密封裂缝和缝隙,消除藏身之处。将床上用品、亚麻布、窗帘和衣物用热水清洗并高温烘干。极端情况下,可将无法立即处理的物品放入密封塑料袋中放置一年,确保所有臭虫死亡。我国学者研究发现,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氯类对臭虫效果较差,推荐使用烟碱类和苯基吡唑类药物。如果情况严重,建议寻找专业灭虫服务公司。
预防是最好的保护。外出旅行时,入住酒店房间后应先检查床垫缝隙、床头板和行李架,寻找臭虫的排泄物、血迹、蜕皮和虫卵。行李尽量放在桌子上或衣柜上,远离床铺。回家后立即将旅行衣物清洗,并仔细检查行李箱。高温烘干衣物也能有效杀死臭虫。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臭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