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广西桂林男子李明(化名)脚被钉子扎伤后,前往诊所打破伤风针。然而,医生给他注射的却是氯化钠。李明在打针时发现医生直接拿针注射并未看到破伤风药,提出质疑。诊所医生最初找理由辩解,直到相关部门到场才承认没有破伤风药,给他打的是氯化钠。诊所负责人杨先生表示,李明所述属实,因为诊所破伤风药用完了,为了财迷心窍就给他打了氯化钠。他已向李明道歉,目前正接受相关部门调查。
诊所医生事后称这样做是为了“安慰患者”,这种说法令人难以接受。真正的安慰应该是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实情。医疗领域每个环节和每种药物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疏忽与欺诈。医生肩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应以患者的健康利益为首要考量。而此次事件中的诊所医生,为了赚取诊疗费,罔顾患者可能因未及时接种破伤风针而面临感染的风险,用毫无预防效果的氯化钠替代,这是对医疗职业道德底线的公然践踏。这种行为不仅背离了职业操守,更让患者在脆弱时刻遭受欺骗,可能延误病情,将患者生命安全置于险境。
当医生眼中只有利益而忘却了对生命的敬重与守护,医疗行业的公信力也将随之崩塌。医疗与民生息息相关,一旦医疗行业出现此类欺诈行为,其负面影响会迅速扩散,加剧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利于整个医疗生态的健康发展。
面对此类事件,当地卫健委迅速介入调查是积极应对的表现。但后续处理结果才是关键,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事诊所及相关责任人,以儆效尤。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对辖区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全面整顿。一方面,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表现与职业发展挂钩;另一方面,完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常用药品的稳定供应与规范使用。还需畅通患者投诉渠道,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监督的良好氛围。
这起事件为整个医疗行业尤其是基层医疗敲响了警钟。医疗关乎生命,不容半点虚假,职业道德与监管力度都必须到位。只有医疗机构坚守道德底线,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才能重建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保障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让医疗行业真正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