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下架产品流向好特卖?好丽友回应 渠道管控引质疑。广州消费者在好特卖发现与山姆同批次的好丽友低糖派,售价仅32.9元,比山姆原价49.9元直降34%。更奇怪的是,这款号称“山姆限定”的产品,包装编号竟完全一致。
社交平台流传的对比图显示,好特卖售卖的黄色盒装低糖好丽友派,不仅标注着与山姆相同的“降糖80%”卖点,连生产批次号都分毫不差。面对消费者质疑,双方客服回应自相矛盾:山姆坚称从未向其他渠道供货,好丽友承认产品出自自家工厂,却拒绝说明流通路径。
这种回应引发连锁反应。有会员晒出7月15日拍摄的山姆货架照片,当时该产品因投诉集中被紧急下架。但短短42天后,同一批商品出现在好特卖货架上,保质期显示截至11月,证明并非陈年库存。
梳理事件关键节点,矛盾逐渐浮出水面。今年6月,好丽友与山姆高调推出“共创特供款”,宣称是“完全差异化的渠道限定产品”。然而上市不足两月,就因会员投诉“选品标准下滑”遭下架。8月27日这批“限定商品”突然现身好特卖全国直营店,好特卖店员透露由公司统一配货,但无法确认货源。这种闪电般的渠道转换,彻底戳破了“独家特供”的营销泡沫。
业内人士指出,这暴露了零售业心照不宣的运作机制。当会员店因滞销或投诉下架商品时,通常会要求供应商回购。品牌方为减少损失,往往通过二级经销商低价转售,折扣店正是主要接盘方。所谓共创商品,大多只是更换包装的常规产品。一旦销售遇冷,渠道限制形同虚设。此次事件中,山姆49.9元的高溢价与好特卖32.9元的低价并存,直接印证了品牌方对渠道的失控。
这场风波本质上是会员经济的信任坍塌。山姆近期接连下架太阳饼、米布丁等高口碑商品,却力推好丽友等大众化产品,与其标榜的“品质优先”原则严重背离。对比Costco严格管控渠道的做法——其自有品牌Kirkland从未流入其他零售终端,山姆在供应链管理上的漏洞显露无遗。当消费者发现“独家特权”不过是营销话术,每年260元的会员费顿时失去说服力。
这次事件给零售行业敲响警钟。品牌方必须建立可追溯的流通体系,市场监管部门也需关注“特供商品”的灰色交易。对消费者而言,认清“限定”背后的商业逻辑,善用比价工具,才是应对之道。当渠道管控沦为纸上谈兵,受损的不仅是企业信誉,更是整个付费会员模式的根基。唯有打破供应链黑箱,才能重建消费信心。毕竟,没人愿意为“伪特权”持续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