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郑州财经学院航空港校区迎来了第一批新生。7月,河南技师学院富士康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首批招生1500名,学费全免,入学即就业。此外,河南省还有6所高校正在加速建设中,包括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和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6月,河南的普通高等学校已增至178所,再次成为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的省份。近年来,河南每年平均新增近5所高校,增速在全国较为突出。然而,在这178所高校中,普通本科高校仅有62所,没有一所985高校,近三分之二的高校都是大专。有网友戏称:河南的大学不是在开校,就是在筹建的路上,甚至有人调侃河南是“全‘职’高手”。
河南作为高考大省,高考考生数量庞大且逐年增长。2002年,河南有40万考生走进考场,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80.5万。2019年,河南的高考报名人数更是突破百万。然而,与庞大的考生数量相比,河南的大学数量并不够。2012年,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0所,占当年全国普通高校的4.91%,其中本科院校47所,高职高专院校73所。到了2019年,河南高校数量增至141所,占比仍不足5%,其中本科57所,专科84所。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随后教育部批准设置首个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这对河南来说是个好消息,可以大力发展高校,缓解当地教育资源稀缺的压力。同年年初,河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重点抓好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发展,积极推进国内外名校来河南合作办学,提升特色骨干大学办学水平。
多番努力终见成果。2025年,新设立的专科教育高等学校中,河南占了10所,包括南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女子职业学院等。随后,河南又相继设立了濮阳科技职业学院、商丘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职业院校。如今,河南终于扬眉吐气,2023年高校增加至168所,与江苏并列第一;2024年进一步增加至174所,超过江苏登顶全国。到了2025年6月,河南再次以178所普通高等学校数量问鼎全国“高校数量第一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数量唯一破百的省份,专科数量高达116所。
虽然河南常被吐槽高校“大而不强”、“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但其高等教育普及率确实提高了。2011年至2025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5%增加到52%。到了2024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增加至59.5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增加职业院校供给不仅能提高高考录取率,还能培养大量技术型人才,满足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缺人才”一直是河南急需解决的问题。早在2019年,就有观点指出,河南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和人才外流的矛盾。郑州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优秀本科生留在河南的不到10%,研究生更少;河南大学每年1万名毕业生,留在开封的不足300人。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新兴岗位缺人更为明显。2018年,机械类专业人才缺口接近3万人,缺口比例达到29.70%。到了2025年,河南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全省75家企事业单位发出人才召集令,涉及多个领域的834个岗位急需招纳人才。
为了改变现状,河南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希望能培养全省职业技术人才。2025年,河南提出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次年,河南强调要把本省建设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计划在“十四五”期间组建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新建一批紧密对接产业的高职院校等,培养产业发展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3年,河南官方数据显示,全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超过70%。越来越多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成长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技能人才,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河南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6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73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25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技能人才总量达195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634万人,均位居全国第二。
尽管如此,河南“拼命”建大专仍有争议。不少人认为应该多建211、985的本科院校。事实上,河南一直在多条腿走路。2025年,河南省政府发文将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填补电子科技、航空航天等类型本科高校空白。中原工学院航空港校区项目即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主体结构全面完工,将于2026年秋季迎来首批学子。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一期工程桩基也接近尾声,计划2026年6月竣工。
河南还计划到2027年,培育建设200个以上能够支撑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交叉、急需、特需学科专业。力争使年度新增此类本科专业占比达到80%以上,并将理工农医类招生专业比例提升至60%以上。这些举措体现了河南在高等教育改革上的决心和紧迫感,试图通过前瞻布局、产业耦合、机制创新,实现从人口大省迈向人才强省、从传统产业转向创新高地的系统性发展思路。不过,这些动作能否顺利进展,关键在于后续的落实以及如何有效解决资源匹配、避免专业布局同质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