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正在重新考虑与在印中企的合作方式。近期,随着印度总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印度对北方邻国的商业关系处理再次受到关注。多位印度部长表示需要重新评估双边关系,显示出印度正逐步从限制性立场转向更开放的态度。
回顾之前的措施,并非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联系,而是旨在重置合作关系。新德里传达的信息是,如果中国企业希望继续在印度投资,就需要引入本地合作伙伴,并且要促进出口和创造就业机会。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手机领域,尽管中国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传统分销商模式正逐渐被与印度制造商的合作所取代。汽车行业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中印企业合作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快时尚领域同样如此,不仅服务于印度市场,还计划将印度加工的有中国背景的品牌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地。
这些案例表明,印度无需完全排斥中国企业,而可以通过透明合规的运营架构,吸纳本土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合资企业、许可协议和合同制造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标准形式。这样的政策可以在实用主义与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中国依然是技术和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印度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也有需求。对于印度工业来说,通过结构化的伙伴关系,可以提高技术能力,进入全球价值链。
过去几年的发展轨迹显示,仅仅依靠限制是不够的。实际上,手机、汽车甚至时尚零售业都提供了中国投入和印度所有权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与中国的交往不必在完全脱离和无管制的准入之间做出选择,相反,双方都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