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斩断流量『明星』️招摇过市推手 严惩幕后泄露者!9月7日,一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显示开封北站站台被追星族围堵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尽力维持秩序但效果甚微,下车乘客寸步难行,甚至有人被挤下站台。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饭圈”乱象的危害,也警示对此类行为的整治迫在眉睫。
舆论纷纷谴责这些流量『明星』️引发的非理性行为时,更应追问为什么此类事情多发在流量『明星』️身上,是否有人为这类闹剧铺路搭桥,如果有,是否涉嫌触犯法律。开封北站的这一幕很难用粉丝自发狂热解释。粉丝之所以能精准聚集,核心原因在于『明星』️艺人的行程信息被提前泄露。这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部分经纪公司为博取流量、抬高热度,刻意泄露甚至主动散布艺人未公开行程,人为制造“私生围堵”场面。这种行为远超炒作范畴,实质是将公共空间视为“流量秀场”,拿公共安全当作“热度赌注”,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从法律层面审视,如果经纪公司故意泄露艺人行程,则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若『明星』️艺人的信息被工作人员倒卖,依据刑法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经纪公司作为事实上的活动组织者,在预见到聚集风险后仍未采取必要安全措施,最终导致伤亡事故的,也将面临法律责任。
尽管法律严格,但流量『明星』️招摇过市的乱象依然猖獗。原因之一是治理多停留在对粉丝个体的惩戒层面,难以触及问题核心。涉事公司常以“已引导粉丝理性追星”为由推卸责任,几乎从未承担实质性法律后果。这种模式助长了乱象蔓延。
面对屡屡突破安全底线的乱象,仅靠道德谴责和对个别粉丝的零星惩戒远远不够。法律必须主动介入,构建全链条追责体系。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门调查机制,对公共场所发生的粉丝聚集事件追溯行程信息泄露源头,彻查经纪公司是否存在故意炒作行为。一经查实,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更要对涉事公司从重处罚。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明星』️、经纪公司在引导粉丝行为、保护艺人及公众权益方面的法定义务,形成违法即出局的强力震慑。
公共安全不能成为流量的垫脚石。斩断幕后推手,终止因炒作而获利的恶性循环,不仅是对每一位公民合法权益的切实保护,更是对法治社会底线的坚决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