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考古又有重大发现 新帝后陵“石藏子”现身。绍兴宋六陵考古近日又有重大发现,考古人员在宋六陵北陵区发现了首座帝后陵“石藏子”,这也是宋六陵考古发现的第7座帝后陵“石藏子”。此前,已在宋六陵南陵区发现6座帝后陵“石藏子”。这意味着,目前考古已发现宋六陵有7座帝后陵存世。
“石藏子”是南宋时期对帝后陵石构墓室的称呼。文献记载表明,宋六陵葬有“七帝七后”,共有14座帝后陵“石藏子”。新发现的帝后陵“石藏子”位于雾连山山地,这里被标明为7号陵园。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今年初开始对7号陵进行考古发掘。
考古现场显示,7号陵三面环山,坐西北朝东南,环境优美。7号陵“石藏子”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三边石条已清晰露出,另一边因埋在茶园中尚未发掘。旁边还有一株百年老松树,如虬龙般高高矗立,松枝直伸向天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宋六陵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李晖达表示,7号陵“石藏子”与1号陵等大型“石藏子”规格相同,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判断,应属于帝陵的“石藏子”。部分“石藏子”仍藏在茶园里,其后面应有献殿、龟头殿建筑。目前已在7号陵“石藏子”一侧发现了长回廊结构,推测其两侧都有回廊。四合院结构在南面的茶园里,建筑向南延伸。7号陵皇陵结构规模庞大,茶园里保存着大量建筑遗址。
南宋皇陵建设遵循北宋皇陵堪舆思想和营造制度,采取东南高、西北低选址方式。到了南宋中晚期,皇陵葬到北面山地,地势北高南低,陵园营造方式适应南方山水环境,这是一个重要调整。考古发现,从1号陵开始,南宋皇陵建筑越来越复杂。7号陵“石藏子”周围发现有磉墩,并发现回廊结构。7号陵上宫建筑基址清晰,前后整体风貌清晰,堪称完整的皇陵上宫建筑标本。7号陵“石藏子”周边已发现4个石磉墩,基本构成单独一个大开间建筑,与文献记载的石藏龟头殿结构一致。
宋六陵有14座帝后陵“石藏子”,现已发现了一半,这是宋六陵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接下来将深化考古发掘工作,在这里进一步探寻与7号陵有关的下宫以及与之相关的后陵。
宋六陵陵园遗址考古工作自2012年开始实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国家文物局2025年10月公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绍兴宋六陵被列入“十四五”国家大遗址,成为延续中华文脉的绍兴标识。这是绍兴唯一一处入选的遗址。国家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是为了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按照国家文物局规划,到2025年,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将基本成形,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全国有145处遗址列为“十四五”时期国家大遗址。目前,宋六陵国家大遗址相关保护展示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