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姑娘扎根山东黄河滩区教书10年 用真心照亮未来!在菏泽市郓城县薛河口小学的晨曦里,井涵被孩子们如向日葵般簇拥着,欢声笑语在黄河滩区的风里荡漾。这温暖的画面是她用十年青春烙下的最美注脚——从内蒙古乌兰察布辽阔草原到山东郓城黄河滩区,这两千多公里行程,她用理想作舟,载着无数滩区孩子的命运驶向更宽广的海洋。
2015年夏,集宁师范学院毕业的井涵,在亲友的目光里执意向东而行。车轮碾过陌生土地,她来到了薛河口小学——这所建立在滩区深处、设施崭新却门庭冷落的学校。当夜,空荡宿舍里只有乡愁相伴,父母临别时不舍的泪眼与劝阻在她的心头萦绕。辗转难眠之际,未曾想,第二天讲台下那一片清澈眼眸与一声声稚嫩的“老师”瞬间点燃了她心中使命的火种“不能辜负每一双眼睛!”从此,吃住在校、以校为家成为了她的日常。
这份“逆行”并非心血来潮。在大学支教锡林郭勒盟的经历早已在井涵的心中埋下火种,五十岁教师被视作“年轻骨干”,退休教师返聘撑起课堂,留守儿童握着铅笔头追问“山外世界”……那些渴求的眼神让她笃信,“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既能实现人生理想,也能做些有意义的事。”
初接手的班级,班上40多个学生有半数科目不及格,为了让孩子们打好基础,井涵迎难而上,炼就“三大法宝”:树榜样、结师徒、一对一。更从滩区生活汲取智慧,独创“滩区生活教学法”——丈量爷爷家麦田学面积、计算镇上苹果价格明算理,枯燥公式被乡野烟火点化为生动智慧。班级成绩从全镇垫底跃至前列,百余名学生带着知识跃出滩区,叩开理想学府大门。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她步履不停,骑电动车往返几十里向县教研员求教,节假日远赴济南、菏泽学习;为一节公开课,深夜灯光下教案曾修改二十余次。作为教研组长,她牵头成立滩区教育创新小组,开发《黄河边的数学课》等特色课程,带动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未寻得的方法”是她笃信的准则。
“一个都不放弃”,这是她立下的铁律。每日课间必谈心一人,每周家访至少两家,每学期家长课堂必开,这是她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曾有名女孩因父亲重病陷入沉默,井涵便日复一日地关心她,带她看蚂蚁搬家、讲草原故事,课堂上特意递出简单的问题用来鼓励她“你回答的特别好,再大点声就更好了。”三个月后,女孩重绽的笑颜让她悄然拭泪。
抽屉里塞满的贺卡,笔记中500多个孩子的成长印记,无声诉说着爱的厚重。“井老师总是最后离开的人,”副校长徐长岭感慨。学生摔伤,她日日护送回家并补习;面对不识字的老人,她将家访要点编成“土味口诀”;见家长观念陈旧,她耐心沟通,润物无声。家长硬塞来新掰的玉米,她转身搭上文具送回,只留下一句朴素心声:“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我应该做的。”
2016年春节,因心疼女儿独自在异乡打拼,井涵母亲办理好退休手续,来到郓城陪伴她,这也更坚定了她坚守黄河滩区的信心。但在2017年,这对母女却遭遇了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母亲为保护她身受重伤。在内蒙古的家人闻讯后匆匆赶来,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女,劝说等伤好了一起回内蒙,那时内蒙古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才回引计划,这样也可家人团聚、生活有个照应。望着母亲苍白的脸,自责与动摇撕扯着井涵的心,“看到病床上的妈妈,当时特别难过,非常自责,心里有些动摇。”她含泪写下了辞职信。
然而次日清晨,当拄着双拐的她踏入校园,一幅无声的画面让她热泪奔涌——全班学生自发在走廊两侧列队,为她“开”出一条通往办公室的路。“老师别走!”孩子们的哭喊汇聚成挽留的洪流。课间,一双双小手主动成为她的支撑,护送她往返教室,秩序井然却无一人指挥。那一刻,滩区教师频繁流失的困境与自己初踏讲台的誓言猛烈碰撞。她悄然收起辞职信,转身,背影重新融进那片熟悉的读书声——此心归处,已是滩区。
十年深耕,薛河口小学学生从90人增至近400人,教学楼、操场、专用教室一应俱全。井涵也从青涩的“井老师”成长为“郓城县教书育人楷模”“菏泽市教学能手”“齐鲁最美教师”、“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通勤的艰辛、母亲退休的付出、个人问题的搁置……这些辛酸与压力在政策暖阳下逐渐消融。城乡公交通了,周转宿舍启用,倾斜政策夯实了她坚守的根基。“妈妈说她也有教师梦,支持我在这里实现价值,”井涵笑容明朗。
如今,她的第一批学生已高考凯旋——新疆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录取喜报纷至沓来时,十年风雨皆化为欣慰:“一切都值了。”“只有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滩区孩子才能真正走出去”她凝望着校园里奔跑的身影,眼神炽热如初。
黄河不言,静观其变;滩区不语,静待花开。井涵用十年青春,在黄河滩区浇灌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教育绿洲。那句常对孩子们说的话,正是她生命的真谛:“你们是滩区的花,而老师最幸运的,就是守着你们绽放。”这守望,仍在继续,因为每一朵花的盛放,都是对这片土地与时代最深沉的回响——以真心引路人生,以真心照亮未来,这就是滩区“守花人”不朽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