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一句“西贝全是预制菜”引发轩然大波,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对食品工业化的集体焦虑。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终于给出国家标准答案:中央厨房预加工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场定义之争将如何重塑餐饮行业格局?
《通知》为预制菜划定三大铁律:禁止添加防腐剂、需加热食用、排除中央厨房及主食类。西贝的“原料预加工”与预制菜“成品复热”存在本质差异——前者配送生鲜原料至门店现制,后者是完成度90%的工业化成品。这解释了为何贾国龙坚称“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而消费者仍对中央厨房模式心存疑虑。
新规倒逼食品工业技术升级,形成三大保鲜矩阵:-18℃冷链锁鲜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氮气置换的气调包装保持菜品色泽,辐照杀菌实现常温保存。消费者可通过包装识别关键信息:标注“高温灭菌”的多为预制菜,“冷藏3天”的多为中央厨房产品,“即食”类则被明确排除在预制菜范畴外。
定义划界引发连锁反应:和府捞面等中央厨房模式企业借势重塑“现制”形象,餐饮上市公司加速剥离预制菜业务。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打破“预制菜=劣质菜”的认知怪圈——HACCP认证体系下的工业化生产,实际食品安全风险可能低于部分小餐馆。新规同时终结了地方标准各自为政的乱象,明确禁止将即食凉拌菜等“蹭概念”产品纳入预制菜。
《通知》强制推行明示制度,消费者可掌握三大识别技巧:查看菜单标注“中央厨房直供”还是“预制菜加热”,观察菜品呈现是否带有预包装痕迹,留存包装标签作为维权依据。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可能利用“现场复热”“门店烹制”等话术模糊加工界限。
这场标准革命只是起点。随着超高压灭菌等新技术普及,预制菜行业将加速向“零添加”转型。当消费者能清晰辨别中央厨房的鲜制馒头与预制菜料理包时,中国餐饮工业化才能真正建立信任基石。食品进步的终极目标,是让科技服务于舌尖上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