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近日开幕,第六届全球健康北京论坛在首钢园举办。今年的论坛主题聚焦“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与应对”。
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如何应对疫情防控中“输入+本土”的双重挑战是疾控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就北京的传染病防控形势、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蚊媒疾病应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北京是一座超大城市,人口密度、经济活跃度与生态关联性都给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增加难度。北京当前面临的公共卫生形势既包含全球超大城市的共性挑战,也存在鲜明的地域特征,需从多维度精准识别风险内核。
传染病防控面临的挑战是输入与本土的风险叠加。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北京面临新发突发传染病输入的高风险,同时本土传染病防控也存在诸多挑战,形成“输入+本土”双重压力。从疾病输入的角度,北京国际往来密切,境外传染病也容易随着人流入境。自2009年以来,北京先后报告了亚洲首例黄热病病例和亚洲首例裂谷热病例,以及全国首例猕猴疱疹病毒感染病例。
在本土传染病方面,北京市重大传染病主要包括肺结核、艾滋病和HIV感染者、乙肝和丙肝。其中肺结核报告病例数最多,但逐年下降。艾滋病和HIV感染者报告病例数自2015年后开始下降。急性乙肝发病已连续九年维持在1/10万以下,丙肝在2022年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在2023-2024年报告病例数出现小幅上升,可能是加强监测报告的结果。性传播疾病领域,近五年梅毒呈波动上升,其他疾病报告数均呈下降趋势。
北京市监测到的蚊虫主要包括三属五种,包括库蚊属、伊蚊属和按蚊属。在捕获的蚊种中,淡色库蚊是优势蚊种,也捕获到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等蚊种。淡色库蚊在含有机物较多的积水(如污浊的死水、沟渠等)均可孳生,是市区人居环境最常见的蚊种,成虫可传播班氏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带喙库蚊在水池、鱼塘及水沟孳生,成蚊在黄昏活动,是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又叫“花蚊子”,在所有蚊种中咬人最狠,也是重要的病媒生物,可以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等疾病。虽然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在北京都没有发生过规模性的传播,但面对城市环境中存在这些蚊媒生物的现状,疾控部门对蚊子保持密切监测,随时掌握蚊子在城市中生存活动的情况。在处置方面,疾控部门积极开展科普宣传,让市民认识到蚊子的危害,发动全民灭蚊防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