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是协助人们规律作息的好帮手,可不少人养成了按下“稍后提醒”继续赖床的习惯。经常赖床会怎么样?这一看似能多睡片刻的举动,实则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生活状态。从睡眠质量到日常效率,从身体状况到心理感受,频繁按掉闹钟的习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了解这些影响或许能让人重新审视早晨的这一行为。
一、睡眠层面:陷入“低效睡眠”的困境
1.睡眠周期遭破坏
人体睡眠遵循从浅到深的周期性规律。闹钟响起时若处于深睡眠,强行起床会疲惫;按掉闹钟后继续睡的几分钟,多是浅睡眠或似睡非睡,无法完成完整睡眠周期,醒来后更易困倦。
2.睡眠惯性加剧
短暂补觉后再次被闹钟叫醒,会延长“睡眠惯性”,即大脑从睡眠到清醒的过渡期变长,表现为起床后头晕、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状态可能持续1-2小时,影响上午效率。
3.睡眠负债累加
依赖“回笼觉”看似补了觉,实则可能让人忽视真实睡眠需求。长期压缩核心睡眠时间,用碎片化补觉替代,会使睡眠负债越积越多,身体常处于“缺觉”状态,白天易疲劳。
三、身体层面:潜藏“慢性损伤”的风险
1.内分泌易紊乱
早晨是皮质醇等激素分泌的关键时段,规律起床有助于激素水平正常波动。频繁赖床会打乱分泌节奏,可能导致代谢紊乱、血糖波动,长期可能增加肥胖风险。
2.心血管负担加重
早晨血压、心率本有上升趋势,反复被闹钟惊醒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使血压、心率波动增大。长期如此,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慢性损伤,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更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