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秋就总觉得口干、乏力,可到了晚秋又容易手脚发凉?其实秋季气候“多变”,从初秋的“秋老虎”到仲秋的干燥,再到晚秋的寒凉,每个阶段身体面临的挑战不同,调养自然要“按需调整”。秋季调养方法有哪些?掌握分段调养方法,才能帮身体平稳适应季节变化。
一、初秋(8-9月):躲“秋老虎”,先清后润
初秋气温虽有下降,但午后仍燥热(俗称“秋老虎”),加上空气湿度降低,易出现“温燥”问题,调养重点在“清热润燥”:
1.饮食:减辛增酸,兼顾清热
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避免加重燥热;多吃酸味食材(如山楂、葡萄、乌梅),帮助收敛津液。常喝清热润燥的饮品,比如莲子百合粥、梨水,既能缓解口干,又能减轻“秋老虎”带来的烦躁感。
2.作息:早睡早起,补好“秋觉”
比夏季稍晚起(如6:30-7:00),早睡不超过23点,顺应秋季“阳气收敛”的规律。午后若觉得乏力,可小睡20-30分钟,避免因燥热导致的精力透支。
2.情志:防“悲秋”,调好心情
仲秋树叶凋零,易让人情绪低落,每天可抽30分钟到公园散步,看看绿植或晒晒太阳,缓解负面情绪。避免过度思虑,可通过听轻音乐、和家人聊天等方式放松,防止情绪波动影响肺部健康(中医认为“肺主悲”,情绪差易伤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