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西贝餐厅围绕“预制菜”的争论引发了消费者高度关注。在连续通过微博和直播进行回应后,9月15日凌晨,罗永浩再度在『社交平台』发声,并@西贝贾国龙。他表示,在此次事件中,双方总是交替发声,各说各话,媒体在转述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信息偏差。因此,他提议双方找一个大型网络平台进行直播,面对面公平公正、冷静理性地对话。随后,西贝官方微博发布致歉信,称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多款菜品调整为现做。
目前在国家层面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以及上百项的团体和地方标准中,对于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都未能统一。罗永浩与贾国龙的各执一词,乃至引发的网友激烈讨论,背后折射的正是消费者认知和预制菜行业标准模糊的矛盾——菜品究竟提前处理到哪个程度算是预制?预制菜定价多少合理?
DT商业观察曾于2024年5月开展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不同场景下,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态度截然不同。在任何场景下都不接受预制菜的占比只有9.1%,不足一成。而在公共就餐场所中,从连锁快餐店到公司食堂、普通餐厅再到高档餐厅,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不断降低。在连锁快餐店,超过50%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但在高档餐厅,仅有8.8%的消费者接受预制菜。在普通餐厅、公司及学校食堂,均有超过60%的消费者不接收出现预制菜。
根据调研数据,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要求,几乎与安全健康保障等同的就是对于菜品预制程度的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今日霍州也在罗永浩与西贝事件期间发文评论,表示“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更多理性的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在知情权以外,还有超过3成的人认为,如果就餐场所使用预制菜,需要降低价格。
如果一定要去一家提供预制菜的餐厅,大部分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只接受50元及以内的预制菜,这一价格区间也和连锁快餐类餐饮的消费水平相符。
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