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内需旺盛 国内需求持续释放!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市场表现亮眼,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创新药出海商务拓展金额创历史新高,这被视为今年创新药板块重新估值的主要原因。除了海外拓展外,国产创新药在国内市场的收入也快速增长,表明内需正在崛起。这种变化意味着创新药正从“烧钱不止”的状态转变为拥有持续变现能力的产业。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虽然市场对创新药出海的关注度很高,但国内患者对高质量创新药的需求也在持续释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A股21家创新药上市公司实现营收286.9亿元,同比增长约42%;H股32家创新药上市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421.3亿元,同比增长约10%。
以恒瑞医药为例,其上半年不含对外许可收入的创新药销售收入为75.7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4.5%,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国内市场。艾瑞昔布、瑞马唑仑、吡咯替尼及氟唑帕利等上市较早的创新药,随着新适应症的获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持续贡献销售增量。瑞维鲁胺、达尔西利、恒格列净等医保内创新药定位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百济神州的拳头产品百悦泽上半年在中国销售额为11.92亿元,同比增长36.5%。另一款创新药百泽安销售额为26.43亿元,同比增长20.6%,主要得益于新适应症纳入医保带来的新增患者需求和药品进院数量增加。亿帆医药两大创新药产品亿立舒和易尼康上半年合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9.57%,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先声药业上半年创新药收入同比增长26%,已有10款创新药在国内商业化。翰森制药上半年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约为61.45亿元,同比增长22.1%。
平安基金医药精选基金经理周思聪表示,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迎来了国内医保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双重机遇,企业正陆续走向盈利。在医保放量背景下,今年将有大批公司在国内市场实现商业化的重大突破。
政策支持也是推动创新药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持续深化医保药品目录管理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创新药发展。经过7轮调整,累计将149种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京新药业半年报显示,公司首个1类创新药地达西尼胶囊通过国家医保谈判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上半年实现营收5500万元,医保放量效应初步显现。贝达药业已有4款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新药在纳入医保后均实现快速放量。
周思聪认为,2025年有望成为创新药企业收入集体放量的起点。经过2024年的医保谈判,大部分A股和港股创新药公司将在今年迎来产品收入的放量期。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确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用于纳入超出保基本定位、暂时无法被纳入基本目录但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的创新药。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副总裁赵伟认为,《若干措施》精准指向行业痛点,包括合理确定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首次确认已制定“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这些措施有望解决国产创新药定价偏低、研发回报不足等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销售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其中医保基金支付约710亿元,个人现金支付约786亿元,商业健康险支付约124亿元。
太平洋人寿原董事长徐敬惠预测,到2035年,商保支付占比有望达到44%,个人自费负担将大大降低,同时基本医保的压力也将大大缓解。
创新药的变现不是终点,而是更高水平研发的起点。在营收增长的支撑下,多数创新药企加大了研发投入。恒瑞医药上半年研发投入38.71亿元,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华东医药上半年研发投入14.84亿元,同比增长33.75%。百济神州上半年研发费用达72.78亿元,占营收比重达41.54%。先声药业上半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28.7%,过去十年间累计研发投入超百亿元。翰森制药上半年研发支出14.41亿元,同比增长20.4%。
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药物研发中的份额接近30%,而美国降至约48%。资深医药行业专家杨涛称,在2020至2025年间的资本高光期,大量初创Biotech公司涌现,促使头部药企集中加码创新药研发,带来了2025年前后中国创新药领域的井喷。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当前正是营造更好生态的关键时期,为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警惕资本投入减少可能在2030年后显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