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计划于10月前往韩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然而,不久前美国联邦执法部门突然突击搜查了韩国现代汽车和LG『新能源』在佐治亚州的合资电池厂,带走475人,其中超过300人是韩国人。这一事件引发了韩国政商界的强烈反应,美韩关系陷入尴尬境地。
特朗普为何在这种情况下仍决定参会?这背后可能与他的国内政治处境有关。近期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较低,特别是在通胀问题上,民众对他的处理方式并不满意。外交领域常常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一场引人注目的外交活动或许能提升他的支持率。
APEC会议为特朗普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多边平台,该会议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参与,无论是在双边会谈还是公开场合的表态,都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就曾利用国际场合制造话题,例如与金正恩的历史性会面,尽管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但确实为他赢得了大量关注和支持。
此次APEC会议若能有类似“亮点”,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与中方见面显然是最有可能出“亮点”的选项之一,中美关系是全球最受关注的双边关系。即使只是达成一些阶段性共识或表现出愿意对话的姿态,也能在国内营造出“特朗普能解决关键问题”的形象,有助于提升支持率。
然而,中美关系本身充满复杂矛盾。近年来,两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摩擦不断,特朗普政府一边施压中国,一边又不得不面对中美经济紧密相连的现实。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和能源产品的大买家,美国企业在华市场也有不少利益,彻底“脱钩”将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特朗普延长对中国关税的暂停措施,可能是为可能的会面铺路,试图通过释放一些善意来改善对话氛围。
不过,中美关系的好转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中方一直强调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对于美方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为,中方也一直保持强硬态度。如果特朗普仅靠表面功夫而没有改变打压中国的策略,会面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APEC会议本身的价值来看,特朗普确实不应放弃。除了与中方互动,他还可以借此机会与其他亚太国家领导人讨论合作,如能源领域的页岩油和天然气出口,以及制造业供应链重组等。这些合作不仅有利于美国企业获得订单,拉动就业,还能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此外,这次会议的多边属性也为特朗普处理美韩关系提供了一些缓冲。尽管之前的“突击搜查”事件让韩方不满,但在这种国际场合,美韩作为盟友可能会顾及表面和谐。特朗普或许希望通过会议与李在明沟通,缓解双方紧张关系,避免影响他在亚太的战略布局和国内的政治局势。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半岛局势。此前韩国总统李在明暗示过安排特朗普与金正恩会面的可能性。如果特朗普能在任期内第二次见到朝鲜最高领导人,这将是其外交履历上的重大亮点。
综上所述,特朗普前往韩国参会是多方面考量的结果,既有国内政治需求,也有推动中美关系、美韩关系,甚至影响半岛局势的考虑。但这些目标之间存在不少矛盾,每一步算计的结果都将影响他未来的政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