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禾赛科技与美国一家头部Robotaxi公司签订了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激光雷达订单。均胜电子也宣布新获两家头部品牌主机厂客户的汽车智能化项目定点,全生命周期订单总金额约150亿元。Momenta则与Uber签约,计划2026年在德国慕尼黑开启L4级自动驾驶Robotaxi测试。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在全球智能驾驶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凭借技术方案、成本控制和数据规模,成为跨国合作中的关键参与者。
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科技公司向国际汽车巨头“输出”日益频繁。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表示,在慕尼黑开展L4级自动驾驶测试,将展示其以AI驱动的Robotaxi技术如何变革城市出行方式。该公司已与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20余家全球主流车企达成深度合作。
轻舟智航宣布与高通达成深度合作,2026年实现智驾方案全球交付,并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百度计划2025年晚些时候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投放“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汽车。文远知行与Uber、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签约,计划未来五年内在15座新增城市部署Robotaxi。小马智行也在迪拜落地Robotaxi车队,推进全无人商业化运营。
中国资本在全球化策略上也有所调整,从纯粹的投资者转变为合作者。哈啰出行旗下Robotaxi业务完成超过30亿元的战略融资,蚂蚁集团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在身份认证技术上解决乘客与Robotaxi的交互信任问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国际巨头选择中国科技新秀的原因之一是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另一个原因是智驾技术确实优秀。中国的道路环境复杂,训练出的算法具备优秀的问题处理能力。Momenta的感知算法核心是“数据飞轮”,搭载这套算法的40多万辆量产车每天都在帮助回收海量数据,持续训练和优化模型。
相比于高精地图,中国车企研究的“无图端到端”方案在全球化扩展中更具优势。许多国际车企和科技公司也开始探索无图或轻地图技术路线,但大规模应用仍属前沿领域。中国公司在这一波技术转型中走在前列。
2026年落地成为诸多企业的共同目标,标志着L4级自动驾驶逐步迈入可规模化阶段。成本降低是关键因素,过去五年来,Robotaxi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了80%。激光雷达和安全员配置成本占比较高,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些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资本市场对Robotaxi的态度也在转变,更加重视商业化时间表与现金流预期。多家企业宣布将在2025-2027年开展规模化运营,二级市场开始重新定价自动驾驶相关股票。行业可能迎来一波并购与整合潮,部分有专长但缺乏场景数据的公司可能会被大型科技公司或车企收购。
科技公司与出行平台结合的盈利速度可能快于传统车企。Uber等平台拥有成熟的用户入口、调度系统和动态定价能力,欠缺的是自动驾驶系统。科技公司如Momenta则需借助平台实现商业闭环。双方合作可高效整合技术、车辆与运营。
随着全球智能驾驶竞争白热化,一份份跨国订单为中国科技企业指明了商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