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多次在青藏高原科考调研的气象工作者,看到海拔近5500米雪山绽放烟花的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揪心。那些转瞬即逝的绚烂背后,藏着高原生态难以承受的重量。
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喜马拉雅从不是普通舞台。我的同事在珠峰大本营工作时曾提到,这里的每片冰川都像精密的水调节器——长江、黄河12-25%的径流量来自于此,至少十几亿人的饮水安全系于其上。中科院6月发布的研究显示,喜马拉雅冰川物质负平衡增幅高达33.7%,相当于每年多融化7.5%的冰层。我们在瓦里关的大气本底站监测到这些年的污染排放改变了大气原有的成分,温室气体的增加也让冰川消亡加速。因此,我们想尽办法让冰川融化得慢一些,让气候变化的影响小一些。
高原的气象条件使得这场“环保烟花”的说法站不住脚。格尔木地区冬季逆温层发生率很高,就像给山谷盖了层玻璃锅盖。喜马拉雅的情况更特殊,夜间山风与谷风交替形成的“潮汐式”环流会把污染物牢牢锁在河谷里,这和京津冀山谷风导致雾霾累积的机制如出一辙。即便使用可降解材料,烟花燃烧产生的金属氧化物颗粒仍会像黑碳一样降低冰川反照率。有研究显示,这类吸光杂质能使冰川年消融量增加16.3%,相当于给本就退缩的冰川又添了把火,与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背道而驰。
活动方强调手续合规、材料环保,但气候数据告诉我们:高原的生态账要按百年计算。我见过科考队为带回一袋垃圾徒步十公里,见过青海的同事去可可西里安装气象站不留下任何废料废物,顺手还保护野生动物,也见过牧民为保护草场自觉转场。真正的敬畏自然,不是在近5500米海拔的高原制造转瞬即逝的景观,而是理解这里每缕风、每片雪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