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我在北极国家进行访学和交流,历经十年完成了对八个环北极国家的田野调查。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和芬兰拉普兰大学访学期间,我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工具深入社区末端,对俄罗斯北极和北欧北极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调查。尽管俄乌冲突导致北极理事会分裂,但北极治理正从地缘竞争向多元合作转型,民心相通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
北极合作正朝着超越地缘政治的方向发展。北极环境脆弱,经不起战争摧残,这是所有北极国家民众的共识。然而,现实情况是北极地区长期受大国战略竞争制约,北极航线及油气资源开发争夺激烈,北约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对峙也在悄然升级,国际海事极地规则与北冰洋沿岸国国内法存在执行冲突。
北极居民可以改变这一趋势。北极地区常住人口约400万,其中原住民占10%到30%,其文化传统与生态智慧构成区域治理的独特资源。原住民的传统知识如驯鹿迁徙规律、海冰变化经验可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实证,北极居民的社区网络是应对极地环境灾害的第一响应单元,尊重原住民权利是国际合作的道德高地。做好北极原住民和常住居民的沟通工作,是开展北极合作并保持合作持续性的根基。
目前我国与北极国家的合作需要夯实基础,关键在于民心相通,构建共同利益。以与俄罗斯合作为例,本世纪以来国内企业曾多次投资西伯利亚,但成功案例不多,能持续十年以上的更少。我曾经翻译过约200个在西伯利亚投资失败并引发诉讼的卷宗,这些卷宗大多涉及环保问题,所涉企业基本是独资企业。如果我们的企业能与当地居民和北极原住民合作,许多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从北极居民的利益出发,北极合作不仅限于油气、矿产资源以及北极航道。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会影响北极原住民的迁徙路径,造成其经济利益损失。北极航道合作目前备受关注,但每年过境的域外航次仅约100次,90%以上的北极航运由沿岸国家完成。除了传统的油气、矿产和航运合作,旅游、生物资源开发、教育及高科技合作也受到北极居民欢迎,值得更多关注。
我曾获得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全额国际会议旅行资助,原因之一是我从事俄语学习超过35年,并在申请书中注明了这一点。这表明西方科研机构对俄罗斯北极及其原住民了解较少,而俄罗斯占据北极圈内一半以上的陆地。俄乌冲突前,日韩在北极合作中影响较大,冲突爆发后,北极社会关系面临重建。
北极原住民大多是东方文化的载体,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住民组织在北极理事会具“永久参与者”身份,但无投票权,在国际组织和活动中深耕与北极原住民的关系十分重要。可考虑建立北极知识共享平台、北极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设立中俄、中欧北极青年学者计划,每年资助北极原住民青年赴中国深造。
北极生物资源利用合作正在成为热点。芬兰赫尔辛基机场有一个北极生物资源产品展览馆,这种展览馆正在其他北欧国家的机场复制。俄罗斯北极机场也有大量北极生物资源产品出售,并对接欧盟标准。作为潜在消费国,我们需要有计划地创建北极生物资源产品开发基地,设立冰上丝路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与原住民合作社合资开发生态产品,开通北极特色产品跨境电商通道,利用中国自贸试验区政策实现驯鹿产品、北极药材等商品快速通关。
北极合作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将民心相通从理念转化为制度实践。中国可依托“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以尊重北极原住民权益为基础,构建“科学—经济—文化”三维驱动的合作新模式,使北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