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预制菜的风波引发广泛关注,一场餐饮后厨的“透明化”浪潮随之而来。从大型连锁品牌到街头小店,纷纷架起手机直播后厨炒菜过程。这波浪潮背后,是消费者对知情权的强烈诉求。商家端上桌的菜肴究竟是经过厨师现场烹饪,还是只需经过简单复热的预制产品,消费者理应有权知道。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迅猛发展,但繁荣背后存在概念模糊、缺乏统一国家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很多消费者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被动消费预制菜。
预制菜作为新兴产业,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转型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成本低廉,能提升餐饮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商家选择无可厚非。但相应地,商家应对预制菜品价格作出适当调整,并通过多种渠道明确标识所食用菜品为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在实际中,一些餐饮企业并未依法保障这些权利,对于所上菜品是否为预制菜闭口不提,甚至有部分商家打着“现炒”旗号给菜品定价,却用预制菜进行冒充,这种做法涉嫌侵权。此次预制菜风波之所以会在网络引起如此大的争论,核心在于知情权和选择权被轻视和剥夺。
针对预制菜产业乱象,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规范预制菜范围,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强调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例如广东省出台地方标准,清晰划分每类预制菜术语的含义和范围,并要求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高度重视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预制菜风波,已组织多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从国家层面出台法律法规明确餐饮企业的告知义务和法律责任。确立预制菜强制告知制度,并非对预制菜产业的否定,而是构建透明、健康市场环境的必由之路。唯有诚信才能孕育可持续的商业生态。向消费者清晰告知是否使用预制菜不仅能有效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能促使企业提升预制菜品质、创新产品价值。如今,公众对预制菜的讨论已从“吃不吃”转向“怎么吃”和“是否知情”,商家追求效率、控制成本可以理解,但绝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