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谈雷军的自卑与自信 命名风波背后的策略!小米最新旗舰手机跳过16直接命名为小米17,这一举动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在雷军第六次年度演讲前,外界猜测他将如何处理这次舆情。9月25日晚,雷军通过全方位的参数与体验对比回应了质疑。米粉们纷纷点赞,认为此举展现了小米的自信与实力;反对者则坚持认为这种命名方式过于“硬蹭”,显得有些低俗。
9月27日10时,小米17系列全渠道开售,刷新了2025年国产手机首销纪录。其中,小米17 Pro Max单款机型打破了今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首销全天销量、销售额纪录,在系列中销量占比超50%。这表明雷军和小米又一次取得了成功。
十几天前,卢伟冰在微博上宣布“小米17系列,本月见”后,关于“小米16”的讨论戛然而止。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猜测和批评。一些人认为改名是对小米品牌力的否认,真正的行业龙头不应频繁对标其他品牌。忠实粉丝们希望小米能以更从容的姿态引领行业,而不是通过改名制造话题。
从营销角度来看,小米选择以这样一种极具话题性的方式发布新品,能够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雷军用全方位的参数与体验对比来回应质疑,展示了新产品的诸多优势。此前,小米多次通过创意和话题性的方式将产品推向流量高峰。例如,2024年10月31日小米15系列正式开售,不到10天销量即超过100万台;2025年2月27日,小米SU7 Ultra发布,2小时订单量破万。
然而,这种命名方式和“全面对标苹果”的豪言虽然短期内吸引眼球,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固化小米“追赶者”的品牌形象。雷军提到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过程中,找到了“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坚定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的破局之法。如今的小米在销量、品牌热度、技术积累和生态布局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小米此次选择抛出“全面超越”的宣言,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认知战。它通过将对比维度拆解为可量化的参数,将原本模糊的品牌形象转化为具体的技术优势。这种策略避免了与苹果在非标化软实力领域的正面交锋,但风险同样存在:如果消费者认为小米17的实际体验未达预期,可能会引发新一轮舆论风暴。
小米敢于在此时发起这场认知战,显示出其内部对新款旗舰实力的充分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技术参数上,更在于重新定义消费者对“高端手机”的期待。从宏观角度看,这是中国科技品牌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求突破的缩影。小米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打破国际巨头构建的市场壁垒,赢得中国制造的尊严与地位。
9月27日,小米17系列仅用5分钟就刷新了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纪录,Pro Max单品包揽了系列销量的一半。真实销售数据证明了小米17系列的成功,也迫使曾经质疑小米能否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声音重新审视这个中国科技品牌的实力与决心。过去,小米被视为性价比的代表,现在正以高端、创新的形象重塑外界对其品牌的认知。这不仅是小米品牌价值的巨大提升,也为其他国产手机品牌提供了启示: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大胆的品牌策略调整,中国手机企业完全有能力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