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过半,不少人开始感受到假期的疲惫,甚至有人感叹放假比上班还要累。事实上,很多人在假期作息不规律,表面上看似休息,实际上身体仍在“加班”。这种“无效休息”导致身体多个方面出现问题。
放假后突如其来的熬夜和晚睡会打乱身体里的激素分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一次报复性熬夜就足以打乱其分泌节律,恢复需要好几天甚至一两周的时间。此外,压力激素皮质醇也会因熬夜而异常升高,导致白天疲惫、晚上清醒,形成恶性循环。
熬夜还会影响大脑功能,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问题。深度睡眠时,大脑会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熬夜严重破坏这一过程。同时,睡眠时大脑会清除代谢废物,如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熬夜意味着这些“垃圾”堆积,对神经元造成潜在伤害。
睡眠是内分泌调节的关键时间,假期突然的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表现为皮肤油腻、爆痘、脸色暗沉等。熬夜还会导致瘦素水平下降、饥饿素上升,增加食欲和体重,增加向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情绪也受睡眠影响,熬夜导致的睡眠剥夺会降低情绪管理的阈值,使人更容易烦躁、易怒、焦虑。从这种情绪失衡中恢复不仅需要睡眠,有时还需要主动的心理调节。
免疫系统功能在睡眠中得到加强,熬夜会使免疫细胞活性显著下降,使身体对抗病毒和细菌的能力减弱。重建强大的免疫防线需要数周规律的睡眠和作息。
关于几点睡觉算熬夜,一项涵盖26个国家、超过13.6万名中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每天22点以后上床睡觉就算晚睡。研究显示,每晚睡眠小于5小时属于严重睡眠不足,肥胖风险增加27%。因此,建议尽量保证22点前入睡,即使放松也不要超过23点,以确保23点到凌晨3点这段黄金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为了恢复身体秩序,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即使睡得很晚,第二天早上也不要超过平常起床时间2小时;午后进行20-30分钟的短时间午睡;起床后尽快接触户外自然光15-20分钟;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设备;白天适度运动但避免睡前4小时内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