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家改变美洲大豆贸易格局 供应链去风险化策略显现!美洲地区是全球大豆的主要产区,其中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过去主要从美国进口大豆。
然而,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预计,2025年巴西大豆出口总量将达到1.1亿吨,超过2023年的最高纪录。数据显示,中国是巴西大豆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截至今年,巴西79.9%的大豆出口至中国。中国海关🛃总署的报告也显示,2025年1-8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为7331.24万吨,其中巴西占比71.6%,而美国占比降至22.8%。自2025年5月以来,中国没有再购买美国大豆。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减少对美国大豆依赖的趋势,转而加强与巴西的合作。这不仅体现了粮食安全主导下的“供应链去风险化”策略,也反映出美国大豆在贸易政策影响下竞争力下降。美洲大豆贸易格局正从北美向南美转移。
美洲大豆贸易格局的变化本质上是美国长期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结果。在中国买家看来,选择巴西而非美国是基于价格、供应稳定性、贸易环境、汇率因素以及长期战略合作的理性决策。尽管中美在2025年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仍加征高额关税,导致中国买家采购美国大豆时面临额外成本,削弱了美国大豆的价格竞争力。相比之下,巴西与中国在贸易政策上更为友好,双边贸易环境稳定,降低了企业的政策风险。巴西大豆产量和出口量持续增长,为中国买家提供了更稳定的货源保障,降低了因供应波动带来的风险。
美国以“美国优先”为核心,忽视全球化下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单方面关税壁垒和极限施压手段试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却反噬了关键产业的竞争力。美国单边主义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使得中国企业在2025年与美国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的意愿降低。据美国谷物协会统计,2025年中国买家与美国大豆出口商签订的长期合同量同比下降30%,而转向巴西的合同量增长45%。
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并未实现“保护大豆产业”的目标,反而让美国大豆陷入“滞销→价格暴跌→收入减少→产业萎缩”的恶性循环。美国的“大豆危机”也给全球贸易敲响了警钟:贸易战没有赢家,单边主义不得人心。美国若继续坚持“强买强卖”和“关税霸凌”,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孤立。
美国随意加征关税,破坏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高关税导致相关产品成本和价格上涨,影响下游产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这种单边主义行为不仅损害了美国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也扰乱了全球产业链的有序运行。被加征关税的国家纷纷采取报复性措施,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这种你来我往的贸易战,不仅损害各国经济利益,也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中国买家改变美洲大豆贸易格局 供应链去风险化策略显现!
面对美国的不合理关税要求,许多国家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例如,欧盟积极与日本、加拿大等国推进贸易协定谈判,中国也在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合作。这种贸易格局的调整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多元化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分裂和碎片化。美国以“公平贸易”“对等关税”为名的关税措施,正在动摇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推动全球贸易格局从“多边贸易”向“碎片化对抗”转变,并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关税壁垒的增加导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投资和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部分原因就是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贸易问题和全球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