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宣布将与广汽集团、『宁德时代』合作推出一款新车,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举动再次彰显了『互联网』平台企业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趋势。近年来,多家科技公司纷纷跨界进入汽车行业,如华为凭借ICT技术赋能车企,小米选择全栈自研路线,阿里巴巴则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
依托电商平台的消费洞察与销售渠道优势,京东“驶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数据显示,两天内已收到约17万份用户定制方案。这不仅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活力,也为企业自身拓展新增量。例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已成为其重要增长极,与赛力斯、北汽等合作推出的问界、享界等车型热销,展现了协同创新带来的显著效果。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100万辆,渗透率持续攀升,接近五成。成熟的产业链赋予强大底气,从金属材料、传感器到车身架构,我国已建成自主可控、完备高效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整车厂可在4小时内解决所需零部件供应。
随着跨界成为常态,融合开辟新空间,一条协同技术驱动、产品迭代、需求再造、平台赋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正展现出广阔前景。车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工具,而是逐步演变成智能出行终端,甚至一种生活方式。智能座舱内的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及时预警疲劳驾驶;通过车机与智能家居互联,可以提前打开家中空调,调节到适宜温度。
『新能源』汽车本身是高度集成的工业产品,如今更演进为一个深度融合各种先进技术、新型能源与数据服务的“超级平台”。从高性能电池、轻量化材料,到智能座舱、车载系统,一台车上集合了新型储能、新材料、电子制造等多个领域,基础元器件、通信、基础软件等众多前沿技术也以汽车为载体推进落地应用。
广汽负责整车制造,『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支持,京东则发挥其在用户洞察、零售渠道和仓储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围绕一辆车实现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跨界资源整合。一方面,突破行业壁垒,加强跨界碰撞,让各领域创新主体更深入地融合;另一方面,用数字进行管理,让市场指导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车圈普及,更好响应用户需求,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当前,跨界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要让跨界更好“跨”出市场、赢得未来,需要持续加强创新攻关。基础『芯片』、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技术突破都离不开产业链上的合力攻关。同时,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汽车人才已难以满足行业需求,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行业急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旭认为,智能网联人才全球性不足、技能迭代赶不上技术革新、产学研“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等挑战都提醒我们,没有人才的“领跑”,就没有产业的“领先”。
破局的关键在于融合创新,深化生态协同凝聚发展活力,推动系统创新激活全局效能。从“竞争”到“共生”,从“供需”到“协同”,推动车企、科技公司、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跨界融合,助力上下游产业链深度合作,形成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实现整体效能的换挡升级,从而助推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性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