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G2即将召开!”这短短一行英文大写瞬间引爆国际舆论。这条推文发布于中美元💵首釜山会晤前一刻,被视为美国主动承认中国全球地位的关键信号。然而,“G2”这一概念沉寂十余年重新出现,背后是中美两国长达二十年的博弈、试探与实力消长。

G2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伯格斯滕在2004年提出,核心是中美共同主导全球事务。2008年金融危机后,此构想获得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战略家支持,希望两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但中美对G2的理解始终存在根本分歧:美国期望中国在其主导的体系内“分担责任”,而中国坚持平等共治,尤其要求美方尊重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核心利益。

特朗普此次高调重提G2,与其上任后的对华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初,他将对华关税升至34%,并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持续施压。然而,美方的贸易战与科技封锁未能撼动中国产业链,反而暴露自身软肋。中国对稀土精炼技术的垄断(占全球90%以上)和美债抛售策略,让美国农业、科技行业承压。此次会晤前,中国购入18万吨美国大豆,被业界视为“试探性让步”——不足中国月进口量的3%,却为特朗普提供了国内宣传的筹码。

会谈仅持续1小时40分钟,短于原计划的3小时。双方未公布具体协议,但特朗普将会晤称为“G2”,并频繁使用“伟大的朋友”“备受尊敬的主席”等表述。这种语言包装凸显美方对华需求的迫切性。美国战略界承认,中国已在人工智能、5G、稀土等关键领域具备反制能力,而美国依赖盟友围堵的策略正逐渐失效。日本、欧盟等传统盟友虽配合美国外交表态,但在经贸合作上坚持独立立场,拒绝全面“脱钩”。

中美关系的现实是,两国经济深度捆绑,但战略互信持续缺失。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近期公开反对G2构想,称“划分势力范围将是历史性错误”,而中国始终对G2持审慎态度,主张多边主义而非“双头垄断”。这种立场差异注定G2难以落地。即便特朗普试图以“共治”话术缓和矛盾,美方仍试图通过美日印澳等联盟体系维持优势。

会谈期间,双方聚焦稀土、芬太尼、大豆三大议题。美方承诺将芬太尼相关关税降至10%,中方暂缓稀土出口管制。这些安排被观察家视为“各取所需”:特朗普需在中期选举前展示对华政策成果,而中国则以技术性让步换取战略空间。然而,在台湾、南海等核心议题上,两国未透露任何突破。
历史经验表明,G2概念屡次被提及,均因中美权力结构差异无果而终。如今,特朗普的推特再次将这一概念推向台前,但两国竞争大于合作的格局未变。会晤结束后,特朗普返回华盛顿,中方领导人继续出席APEC会议。这种日程安排暗示,双方对“共治”的期待相当有限。
当前中美互动模式更接近“竞争性共存”,而非G2式的权力分配。美国试图以关税、技术封锁延缓中国崛起,中国则通过RCEP、“一带一路”巩固经济网络。两国在气候变化、防疫等领域的合作始终受地缘政治干扰。正如新加坡防长黄永宏所言:“关岛以西归中国、以东归美国的设想只能是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