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下班后只想瘫在沙发上,明明知道应该运动却怎么都动不起来;计划自己下厨做健康餐,但因为“没时间”一次又一次点了外卖;说着“要早睡”,刷手机、处理琐事一晃就过了12点。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我责怪,觉得是自己不够自律。
其实,这一切可能并不是你的错。《柳叶刀·健康长寿》的一篇新论文提出,很多时候这并非个人的失败,你可能只是陷入了“时间不公”的困境——当我们连维持大脑健康的基本时间都挤不出来时,所谓的“健康生活”根本就是奢望。长期的“时间贫困”正在悄悄损害你的大脑,还会增加患上老年痴呆的风险。
维持大脑健康需要多少“时间成本”?你肯定听过各种各样的健康指南,比如“每周运动150分钟”、“每天睡够8小时”、“多和朋友社交”。然而,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研究发现,这些关于“大脑健康”的建议都默认了一个前提:人们拥有充足、可控的时间。但对很多人而言,这个前提根本不成立。
一个健康的大脑每天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开销”呢?我们可以简单算一下:
- 睡眠时间:权威机构建议,18~64岁的成年人每晚需7~9个小时的睡眠,65岁以上则需7~8小时。长期睡眠不足(小于6小时)会增加患糖尿病、抑郁、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 运动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研究表明,每天约45~60分钟的中到高强度运动与改善认知表现显著相关。 - 饮食时间:吃饭后大脑要大约20分钟左右才能收到“饱了”的信号。如果狼吞虎咽,几分钟就吃完,大脑在收到“饱了”的信号前,可能已经吃下远超身体所需的食物,这不仅容易长胖,还会导致血糖剧烈波动,长期如此会对大脑造成巨大伤害。 - 社交和休闲时间:与人深入交流不仅能锻炼大脑的听力理解、语言表达、情商、记忆提取等能力,还能带来满足感。解决“社交孤立”可以预防世界范围内4%的痴呆症病例。
把这些时间加起来:7小时(睡眠)+ 1小时(运动)+ 1小时(三餐)+ 1小时(社交)= 10小时。仅完成维持大脑健康最基本的几项活动,每天就至少需要10小时,这还不包括工作、学习、通勤、做家务、照顾家人、个人卫生等“必须要做”的事。
现在不妨算一算你的“时间账单”:一天24小时,减去工作、通勤、家务和照顾家人的时间,还剩下多少?这些剩余时间够支付10小时的“大脑健康最低消费”吗?对很多人来说,答案是残酷的——不够。
这就是“时间贫困”的真相,它像无形的枷锁,让我们明知正确的事却无力去做。“时间贫困者”不得不牺牲睡眠、放弃运动、草草解决三餐或断绝社交,这些日复一日的“权衡”正逐渐侵蚀大脑健康。
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时间?研究者认为,社会层面的多重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时间分配与使用体验。首先是当下社会环境中“绩效文化”的影响,“忙碌”常常被赋予积极的价值意义,而“闲暇”有时会被误解为无所事事。这种社会氛围促使人们不断加速,用尽每一分钟去“创造价值”,进而可能导致休息的时间被压缩。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仍有优化空间,普惠性幼儿园、养老院等的覆盖范围有待提升。部分地区公共交通网络不够便捷,也让通勤成为时间消耗的“大头”。
时间分配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全球范围内,女性♀️往往需要兼顾职场工作与家庭事务,时间自主性相对有限。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也会带来时间使用上的差异。收入水平相对有限的群体,为了维持生计,要么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加班、做兼职,要么只能住在房租更便宜的偏远地区,承受更长时间的通勤。而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有更多机会通过购买服务(如家政、跑腿等)节省时间,将精力投入到健康管理等更重要的事务中。
如何“夺回”时间,守护大脑健康?研究者从宏观政策角度提出了一些方向,比如保障“断联权”,立法让员工下班后有权“不在线”,避免工作侵占休息时间;推行四天工作周,在不降薪的前提下缩短工时,释放更多可支配时间;打造“20分钟社区”,通过城市规划让居民步行或骑行20分钟内满足日常需求,减少通勤损耗;普及可负担的托育和养老服务,减轻家庭照顾者的时间压力。
对于普通人,如何在客观条件限制下实现最大化的“时间自主性”?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 守住核心健康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补位。把睡眠、运动、三餐设为“不可妥协项”,优先保障“大脑最低消费”。比如强制自己23点前入睡,并且尽量遵守。吃饭时放下手机,专注进食,凑够20分钟的基础饮食时间。对于运动,如果没有完整的时间块,可以见缝插针、化整为零。比如工作一个小时,起来走一圈,上下班的路上跑步或者骑车到地铁站。 - 梳理任务优先级,减少拖延。可以借助四象限时间管理法,把工作和生活任务分成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四类。优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每天预留固定时段推进重要不紧急的事。 - 合理分工,主动争取时间主导权。家庭中分摊责任,和家人约定家务、育儿分工,避免某一方独自承担“第二轮班”,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可支配时间。 - 调整心态,接受“不完美”,减少内耗。不必追求“全能”,如果某天没达标健康时间,不用自责,第二天重新调整即可,避免情绪内耗额外占用精力。关注时间“质量”而非“时长”,比如高质量的20分钟冥想比昏沉的1小时休息更有益大脑。拒绝“无效耗时”,才能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更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