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缓缓靠泊上海外高桥造船码头,为期8天的首次试航任务画上圆满句点,这艘承载着中国造船业百年梦想的巨轮,以稳健姿态叩开了海洋经济的新纪元。作为全球第五个掌握大型邮轮建造技术的国家,中国用一场跨越1000海里的技术验证,向世界宣告了高端船舶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
试航期间,1200余名中外技术团队在黄海海域展开了一场精密的“海上实验”。推进系统、航行性能、安全系统等36项调试程序逐一通过考验,全回转推进装置在18节航速下展现出的稳定性,让这艘总长323.6米、满载13.55万吨的庞然大物,在风浪中始终保持0.5米以内的垂直晃动幅度。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配备的减摇鳍系统在六级海况下,将船体摆动幅度从近10度压缩至3度以内,这项技术突破直接改写了大型邮轮舒适性标准。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2500万个零件的精密咬合。从医疗中心到水上乐园,从剧院到购物广场,2125间客舱构成的“海上城市”,其建造难度远超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试航团队在六天五夜中完成88项试验项目,涉及31份调试程序,这种近乎苛刻的验证标准,让“爱达·魔都号”在动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等关键领域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市场端的积极反馈印证了技术突破的价值。自2024年元旦首航以来,该邮轮已完成100个商业航次,累计服务旅客超35万人次,航线覆盖日韩、东南亚16个港口。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5月实施的外国旅游团邮轮入境免签政策,让这艘“移动的五星酒店”成为国际游客体验中国文化的窗口。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国际邮轮旅客量同比增长67.8%,上海、厦门等13个沿海口岸的通关效率提升40%,形成“邮轮+文旅”的产业协同效应。
这场试航的意义远超技术范畴。当全球邮轮市场长期被欧洲少数国家垄断时,中国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实船交付的全链条突破。外高桥造船厂同步推进的2号船建造工程,已进入分段结构制造阶段,计划2026年4月下坞总装。这种“交付一代、建造一代、研发一代”的产业节奏,正在重塑全球邮轮制造格局。
站在海洋经济突破10万亿元的里程碑前,“爱达·魔都号”的试航成功犹如一枚投入深海的信号弹。它不仅标志着中国造船业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更预示着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崛起。当这艘巨轮再次鸣笛启航时,它承载的不仅是5246名乘客的期待,更是一个海洋强国向深蓝进发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