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的技术出口管制刻不容缓!”
这句话,是诸多在印度做产业企业的心声。
之前与印做生意的中国企业,例如小米、vivo、上海电气等公司,都曾被印度用“空口白条”骗了技术,成为了印度本土的“韭菜”。
最近随着气温升高,印度又想来“讹”空调的压缩机技术了,印度著名媒体《印度时报》放话说,上海海立集团同意转让空调压缩机技术,还“自愿”在合资企业中当小股东。
这话一出,海立集团连忙发通告辟谣,大致意思就是完全没有这回事。
可如果没有这回事,印度为什么会有这个报道?他们这些年又坑了哪些中国企业?
先说海立集团,这个企业虽然不是一个空调品牌,但是国内的空调却完全离不开它。
要知道,海立集团手中足足拥有2000多项专利,每年有2000多万台空调的压缩机出自海立之手,全球每7台空调都有一台用的是海立的压缩机。
由此可见,海立集团在空调压缩机的地位到底有多么的“无可替代”。
而印度,这个南亚国家最近更是“热的离谱”,根据英媒报道,印度早在4月份的时候就有多个城市的平均温度超过了40°。
医院里随处可见的都是中暑的病人,但是在绝大多数印度家庭中,他们却没有空调。
可这一切印度老百姓也怪不得别人,因为这都是印度人抵制“中国产品”的后果。
曾几何时,印度全国有1/3以上的空调都进口自中国,这些空调物美价廉,远超印度制造。
有意思的是,看着中国空调越卖越好,不少印度企业也盯上了这笔买卖,只不过他们无论是技术还是价格都比不过中国,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方法——集体抵制中国产品。
可就这还不算完,要知道即使是印度自家生产的空调,也都有70%以上用的是中国压缩机,为了想办法拥有这项技术,他们也就找到了业界的龙头——海立集团。
作为“一带一路”的标杆产业,海立集团对印度的合作可谓是十分欢迎,印度有一家名叫古吉拉特邦工厂的标杆项目就出自海立的帮助。
2012年的时候,海立可是投资了7189万美元给印度的这个工厂,每年都通过“手把手”的方式教会数百印度人操作生产,正因如此该厂在当年就拥有了200万台的产能。
如果就这样下去的话,印度国内的空调产业按理说也会平稳发展,可印度却偏不。
随后的这些年里,印度可没少在藏南等地区和我国发生摩擦,事后还倒打一耙主动栽赃抹黑起了我国,更离谱的是他们还一副受害者的姿态,接机对中企审核更严。
不仅如此,印度政府还为合资企业“站台”,明确规定:合资企业内,中方持股必须为少数,董事会须以印方为主,且必须带来“促进本地生产所需的新技术。”
好家伙,这不是明摆着想“空手套白狼”吗?吃相这么难看又怎能如愿?
于是,印度媒体就发力了。他们到处放消息说,海立等几个中企自愿将核心技术“拱手相让”,想用舆论给企业施压。
但印度方面还是小瞧了海立集团的“底气”,印媒的骚操作不仅没有成功,反而适得其反。
印度被“针对”和“困境”,多半是自找的印度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却似乎从来没有什么大国的“担当”。
无论是韩国的三星、美国的苹果还是中国的小米和如今的海立,哪个企业到了印度总得被他们“扒下来”点好处。
也正是因为这样三番五次的针对外企,导致现如今许多中企对于去印度投资充满了纠结。
纠结的是,印度毕竟现如今是人口数一数二的大国,它背后的市场虽然不及中国,但是同样竞争对手也少了许多,而且在印度还可以享受到“技术红利”。
可印度这边隔三差五的“骚操作”又让许多中企无法接受,毕竟谁家会把自己核心技术就这么平白无故的交出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道理。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印企完全没有信誉,他们一边承认自己国家的制造业技术落后,对于许多产业的理解需要中国的帮忙,欢迎中国来印投资。
可转过头他们又说:“经济现实迫使我们与中国企业合作,我们更需要他们的技术而不是资本。”
正是这种态度,才造就了如今许多印企在国际上“过街老鼠”般的地位。
空调只是一个引子和一个“缩影”,它不仅体现了印度在针对外企技术领域的“霸道和无赖”,也侧面体现了中企之前的“太过真诚”。
要知道,小米和VIVO可不仅仅是在中国火,在印度这样具有性价比的手机更是红遍市场。
眼看着越做越大,小米和vivo就想要在印度办场,可想法很美好,结果却让人失望。
小米和VIVO的多年造手机卖手机的经验,就这样被印度本地的公司给“榨取”了。
但是好在,如今的中国企业因为踩了太多坑,所以现在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异常严密,印度等国还想刷无赖,就要好好掂量掂量后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