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6月21日报道(记者张洋洋),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AIGC单元”,一部时长仅8分钟、团队仅由4人组成的AI短片《潜入梦海》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短片仅依赖人工智能技术,没有传统的摄影棚、演员或跨国取景,作品依然展现了高预算大片级的视觉效果,如大巴车爆炸和异国风光等场景。而所有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所需的AI软件成本却不到5000元。若采用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包括特效、跨国场景拍摄和人工成本等),制作费用可能会高达百万级别。尽管人工调试(如换脸和细节优化)仍然是不可避免且昂贵的成本,但AI技术的引入已大大减少了硬件和特效方面的支出。
《潜入梦海》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入围作品,其AI影像总监及分镜设计师刘璨闻是一位90后创作者。他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和温哥华电影学院,现在供职于一家AI科技公司。作为中国这一批AI影视创作者的代表之一,刘璨闻不依赖传统影视制作机构,也不需要摄影机与片场,而是通过掌握20多种AI工具,运用关键词库、动态模型和开源换脸技术等手段,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视觉镜头。
去年,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从一个“试水”项目,逐步向产业化迈进。2025年,上海电影节将推出首个A类国际影展中的“AIGC竞赛单元”,这意味着AI创作的影片已正式纳入主流电影叙事体系。而在采访中,即梦AI相关负责人表示:“就像去年奥斯卡正式允许AI影片参赛一样,这是全球影视行业对AI创作的首次认可。”
在当前的AI电影创作人群中,主要有四大类型:一是从事科技研发的AI技术爱好者;二是寻求转型的传统影视从业者;三是进行内容创作的自媒体人员;四是影视专业的在读学生。为了进一步推动创作普惠,即梦AI推出了免费的积分政策,用户每天都可以领取积分,免费生成内容。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参与,其中不乏学生和自媒体创作者。即梦平台的开源生态也为创作提供了便利。
刘璨闻在采访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潜入梦海》的制作,如果采用传统实拍方式,成本至少得百万起步,而通过AI技术制作,成本控制在万元以内,而且制作周期缩短到了仅仅一周。“AI工具的出现,让原本成本高、周期长的创意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验证。”他补充道。
然而,尽管AI为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许多AI电影创作者仍然认为,现阶段的AI创作还远非完美。导演阿米是《金鱼》这一届电影节“AIGC单元”入围作品的创作者之一。她在采访中表示,AI电影的制作流程有时更像是“拼接”式的创作,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表达意图。为了协调这些分歧,创作者需要耗费大量精力。
“我更喜欢‘超级个体’的概念。”阿米说道,她和丈夫组成的“二人小组”利用即梦AI和其他AIGC工具,创作了多部风格迥异的作品。阿米曾在广州从事网络大电影剪辑工作,后来转向短视频和自媒体领域,而正是AI技术给了她“一个人完成整个创作流程”的可能性。
刘璨闻也提到,目前的AI创作流程与传统电影制作流程并不兼容。传统电影制作从剧本到分镜、美术、拍摄和剪辑,通常是一个线性过程;而AI创作则更像是一个“整体生成—细节修复—反馈再生成”的循环过程。这要求创作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强大的工具掌握能力。
AI的引入使得个人创作者拥有了过去只有大团队才能实现的制作能力,许多电影行业的专业岗位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例如,AI分镜师不仅要了解分镜、节奏和剪辑,还需要熟悉20多种不同功能的AI工具,包括图片和视频生成、换脸技术、超分辨率图像增强等,甚至还要掌握如何构建关键词库和微调提示词等技巧。显然,这些技能在传统电影学院教育体系中尚未普及。
“我们学校虽然开设了AI课程,但真正能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创作中的只有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刘璨闻坦言。他的AI技能并非来自正式的教育体系,而是通过自学、不断试错以及第一时间尝试新工具积累出来的经验。
即梦AI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目前即梦AI已与多所高校合作,将AIGC模块纳入影视专业课程。这也标志着AI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商业化方面,AI影视内容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三个场景:广告、短剧以及平台定制IP内容。据即梦AI相关负责人介绍,抖音和即梦AI联合推出的AI短剧计划已收到上千份项目书,部分作品通过内容打赏、广告定制和版权销售等方式,已经为创作者带来了数十万元的回报。“未来,我们能够制作10分钟的短片,60分钟、120分钟的长片也不成问题。”该负责人表示。
不过,尽管AI技术不断突破,改变着影视创作的面貌,但不少传统从业者仍在观望,质疑AI影片在画质、叙事连贯性等方面的表现。正如一位AI创作者所说:“AI技术发展得太快,很多人仍停留在上一个季度的认知水平,但现在的画面精度、镜头运作以及美学控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