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应急指挥部的指挥中心大厅内,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气温、雨量、水位、危岩地灾风险管控等各种数据。
通过这些实时数据,哪块区域过去和未来的降雨量是多少,长江、嘉陵江哪一段水位已超保证水位,城区哪里发生了内涝,山区哪里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风险,附近哪里有救灾物资、救援队伍……全都一目了然。
这是重庆应急智慧化建设的成果之一。无论地形多么复杂,它都能通过云端提前捕捉各类灾害的蛛丝马迹,实现“事件一网感知、队伍一键调度、过程一屏管控”。
有了这样的应急“智慧”,过去一年,全市“安全答卷”不仅分数高、成色足——“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获评2024年度重庆市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更是把“安全”二字写进了人民群众心中。
主动防范:11人提前10分钟逃出生天
“汛期将至,近期又频繁下大雨,务必时刻留意各水库情况。”日前,在重庆市忠县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水库一张图”便立即出现在数字大屏上。县域内各水库水位的相关数据及现场画面,经由探知设备被实时传回。
“一旦水位超出设定阈值,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及时通知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应急人员。”忠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家文对这套“智慧预警+前瞻调度”的应急机制很有感触。
去年7月10日,忠县遭遇特大暴雨,降水量接近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全县全域受灾。
但庆幸的是,在因暴雨导致房屋大面积倒塌的情况下,忠县仍成功预警处置8起地灾,提前转移避险6981人,实现人员“零伤亡”。
“得益于智慧应急系统的预警,我们在雨前24小时就开始发布‘连续较强降雨将至’专报,调度指挥高风险乡镇。”陈家文回忆,通过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涨水和地灾风险预警,各专项小组高效运转,救援队伍前置高风险区,实时抢险救灾。
在暴雨次日的下午3时40分,忠县白石镇巴营社区党支部书记肖玉态对辖区公路、地质灾害点进行二次排查时发现,柳高湾路段有近20厘米的开裂路面,由此判断存在山体垮塌风险,遂紧急撤离附近居民6户11人。
撤离后约莫10分钟,该路段周边山体岩石发生崩塌,附近4栋房屋也跟随倒塌,约300米的乡村道路出现损毁,好在因撤离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作为全市防汛抗旱重点区域,忠县组建了覆盖“县—镇—村”的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和专兼职救援队伍,并提前配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化“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
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范”,是重庆持续深化“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项举措推动城市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通过智能监测最大程度消除安全风险。
截至目前,重庆已建成危化品安全生产和矿山安全在线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同时,重庆抓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和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两个“三年行动”,安全韧性水平逐步提升;抓牢体制机制和系统规范管控,制定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一系列措施,全面构建城市安全风险闭环管控机制,为群众筑牢安全“防”线。
数字赋能:巡山员有了“智慧触角”
近日,在重庆市永川区箕山山脉,得益于一款林地监控智能应用,巡山员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起来。
“只需要打开这个手机应用,便能随时看到区应急指挥中心对林区风向、温度、湿度的更新数据,我就不用再到处跑了。”说起这款林地监控智能应用,永川区茶山竹海街道萱花村巡山员邓鹏一个劲儿点赞。
邓鹏管护的林地有100多亩。过去,他需要用双脚一步一步去巡护,观察这100多亩林地的森林病虫、盗砍滥伐、温度气象等情况。
“那个时候,经常是走一天都走不完,更别谈及时巡护了。”邓鹏的感慨,凸显出这款智能应用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这款智能应用连接的另一头,便是距离永川区箕山山脉约10公里远的永川区应急指挥中心。
也正是得益于这款智能应用的普及,指挥中心不仅可以将实时掌握的林地情况推送给巡山员们及时了解,还能24小时监控全区90余万亩林地的火灾和地质灾害等险情,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便可指挥附近救援力量,并实现与市级应急指挥中心的联动。
“这款应用就像是巡山员开展巡护工作的触角。”永川区应急指挥中心风险监测员叶青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巡山员用上智能化设备巡山护林,巡护工作便实现了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智赋能”,各级管理部门能够实时查看更加准确的数据、监管辖区森林,及时处理紧急情况,真正将巡山护林职责落到实处。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智赋能”,是重庆持续深化“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借助这项举措,重庆应急管理部门开发出“自然灾害防减救”数字应用,延伸智慧应急的触角。
目前,该应用已接入全市3.2万个风险隐患点位、102万余名各级各类应急责任人、1130支救援队伍等数据,具备暴雨风险态势、小流域洪水推演、灾情影响分析、群众转移评估等功能,可将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00%、资源调度效率提升150%。
全域联动:“统”“防”“救”一起发力
“秦老板,这个‘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好用吧?比起以前凭眼睛看和经验判断,现在是不是对店里的隐患清楚多了?”6月3日,在辖区内九小场所安全例行检查工作中,重庆市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今日霍州区网格员笑着与烧烤店老板老秦寒暄。
“多亏这个应用,让我及时排查出店内燃气软管的问题并更换,否则怕是要出事哦。”回想之前忽略店内燃气设备安全的情形,烧烤店老板老秦心有余悸。
对于这款智能应用,老秦起初是有些抵触的,“做餐饮行业几十年,我对餐厨设备和环境的安全都是凭借经验”。
上个月,社区网格员向老秦推介了这款智能应用。老秦使用习惯后,如今每天营业前都要打开应用对着店里的设施设备扫一扫,排除安全隐患,让自己安心,更让顾客放心。
在重庆,沿街商铺鳞次栉比,街面客流络绎不绝,遍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小餐馆、小诊所、小生产加工企业等“九小场所”,聚集着烟火气,却也因行业领域杂、范围广、隐患多、治理难而导致事故频发,带来了监管难题。
为实现对“九小场所”安全的有效监管,并自如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协同重庆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等多方力量,试点运行“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通过设置经营业主自查自报、监管者检查巡查、平台大数据分析等三大板块,建立起多跨协同的安全防控机制。
有了这个应用,“九小场所”员工、基层安全监管人员只需使用手机扫描所在“九小场所”的“安全码”,手机端便会自动按场所特点生成排查清单。根据排查清单,“九小场所”员工、基层安全监管人员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对该场所安全情况的检查。
如今,“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已覆盖全市,共有48万多家“九小场所”注册,据此排查隐患5万余项,真正做到了底数清、风险明,成为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安全监管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协同”转型的生动写照。
构筑“全灾种大安全”的格局,实质上是应对应急体制机制碎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样的“大安全”,需要将分散于各相关机构的应急职责相加,让应急管理部门与其他专业部门之间、社会多元主体之间实现功能整合与责任协同,更好发挥“统”“防”“救”的整体合力,这也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持续深化“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市应急管理数字化安全治理、扁平化应急指挥、源头化风险防控、专业化应急处置、集成化应急保障、社会化应急协同六大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截至2025年5月,全市范围内连续54个月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为历史上最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