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20万台订单,这数字听起来就像开玩笑一样,但偏偏就这么真实地发生在小米YU7身上。
6月27日那天晚上,雷军站在台上介绍完这款新车,手机屏幕上的订单数字就像疯了一样往上蹿,3分钟不到就突破了20万大关,当时我还在想,这年头买车真的这么容易吗,连试都不试就敢下单,结果没过两天,朋友圈里就有人在转发闲鱼上的截图,满屏都是"转让小米YU7订单"的帖子。
这下我算是明白了,原来背后有这么多门道,那些在闲鱼上倒卖订单的人,报价从5000块到18888不等,有些甚至喊出了更高的价格,他们在帖子里写得特别诱人,什么"最快10天提车"、"1个半月内保证交付",还有人直接说自己是"首批车主",可以优先提车,听起来就像是有什么特殊渠道似的,但实际上呢。
很多人连订单都没真正锁定,纯粹就是在那儿忽悠。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倒卖的人还挺有组织的,我看到有个黄牛跟记者说,他们现在专门收YU7 Max版本的订单,因为标准版和Pro版的交付时间还不确定,没法保证年内能提到车,他们给车主的价格是4000块溢价,但转手就能卖到1.7万,这利润空间确实不小,据说这帮人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这些大城市都布了点,随时准备出手。
小米官方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规定很明确,订单锁定之后车辆登记信息就不能改了,而且购车人必须是下单的那个人,一开始还允许直系亲属之间转单,现在连这个口子都堵住了,小米客服也反复强调"订单绝对不让改名、不让转给别人",但架不住这些黄牛想办法绕过去,什么过户啊、找人代办啊,各种招数都用上了。
说实话,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挺复杂的,一方面确实能说明小米这车有热度,不然黄牛也不会盯上,毕竟他们都是见钱眼开的主,没利润谁愿意折腾,但另一方面,这种炒作的味道也太浓了,让人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想想看,一辆车还没正式上市,连试驾的机会都没给消费者,就有这么多人急着下单,这本身就挺奇怪的,我去4S店看过实车,说实在话,空间确实有点紧凑,坐进去感觉没想象中宽敞,但就是这样一辆车,居然能引起这么大的抢购热潮,不得不说雷军的营销功力确实厉害。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抢房子的场景,那时候也是万人空巷,大家排队抢房号,生怕慢了一步就买不到了,结果呢,后来房价一路下跌,当初抢房的人有不少都后悔了,现在的小米YU7,会不会也是同样的套路。
网上有人分析说,小米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制造话题和流量,有了热度就有关注,有了关注就能带动更多人跟风,这样一来真正想买车的人也会被这种氛围感染,冲动消费,这种打法确实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的玩法,以前都是厂家求着消费者买车,现在反过来了,消费者要抢着买车。
不过我觉得这种模式也有风险。
最直接的就是如果小米到时候不支持退订,肯定会有一波维权潮,毕竟很多人下单的时候可能就是一时冲动,等冷静下来再仔细想想,可能就后悔了,特别是那些本来就在观望的消费者,看到交付周期这么长,心里肯定会打鼓,7天无理由退货可不是开玩笑的,消费者权益这块儿可不能马虎。
从竞争角度来看,小米这一招确实给同价位的车型带来了不小压力,理想L6、极氪7X、小鹏G7这些本来卖得还不错的车,现在可能都要重新考虑自己的营销策略了,但竞争激烈不见得是坏事,至少能推动整个行业进步,消费者也能得到更多选择。
只是我总觉得,汽车毕竟不是手机或者其他数码产品,它关系到出行安全,不应该纯粹靠炒作和营销来推动销售,消费者在做决定之前,最好还是能实际体验一下,看看这车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盲目跟风下单,最后可能会发现这车并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到那时候再想退或者换,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小米汽车能有今天的成绩,也不能完全归结为炒作,雷军这些年在科技圈积累的口碑和影响力,确实为小米汽车加分不少,而且从产品本身来看,小米YU7在配置和价格方面也确实有竞争力,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势,问题就在于能不能把这些优势转化成真正的产品力和用户满意度。
现在的问题是,小米能不能扛住这么大的订单压力,保证产能和品质都跟得上,如果交付延期或者质量出问题,那前面积累的这些热度可能瞬间就会变成负面舆论,毕竟网友们的情绪转换速度是很快的,今天夸你明天就可能骂你,这个道理雷军应该比谁都懂。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市面上新能源车这么多,技术也都差不多,小米凭什么能一直保持这种热度,是不是过了这阵风头,大家就不买账了,到时候那些囤订单的黄牛可就要哭了,手里的订单砸在手上,谁都不要。
反正我是觉得,买车这事儿还是要理性一点,别看人家排队就跟着排,别看人家抢就跟着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钱花出去容易,想要回来可就难了。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