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响发烧的世界里,几乎每位发烧友都有一张或几张“女声天碟”,而“发烧女声”则成为了这一圈子里不可或缺的音响体验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踏入这个领域时,曾被几张著名的女声专辑深深吸引,这些专辑几乎成为了每个发烧友的收藏必备——比如《蓝雨衣》、《童话》、《Heartland》和《大眼妹》,以及后来的一些如Mary Black、Ana Caram和Rebecca Pidgeon等唱片。这些都是我的CD收藏中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华语女声的专辑也在发烧友群体中广受追捧。蔡琴、邓丽君的经典专辑,国内的制作(如下方这张佳明的作品),都成为了音响爱好者追捧的对象。王菲的《天空》专辑,尤其是在香港录制的版本,也常常出现在音响展上,成为人声演示的经典之选。
除了华语女声,还有来自韩国和日本的女歌手,以及她们所录制的一些高品质唱片。例如,韩国歌手WoongSan的专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日本三盲鼠公司旗下也有不少优秀的女声录音,其中金弦天碟是我最早接触到TBM录音的作品之一。在这张专辑中,细川绫子演唱的《忧愁河上的金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一听倾倒。
有趣的是,所谓的“发烧男声”或“男声天碟”似乎一直未能与女声相比。即使发烧友中有许多人喜欢张学友、谭咏麟的作品,但这些作品通常并未被视作“男声发烧碟”。甚至,在这个领域里,“男声低音炮”(赵鹏)的存在都显得稀有而特殊。如此现象的根源,可能并非男声的录音质量不如女声,而更可能与发烧友的性别构成有关。毕竟,音响发烧爱好者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嗓音似乎更容易触动他们的情感。
然而,撇开这些性别因素,单从音响的角度来看,我敢大胆提出一个“暴论”:男声其实是更具挑战性、更富有层次和多样性的。男声的音域、音色及其演绎方式,远比女声来得复杂且富有变化。下面这四张男声专辑,便展现了完全不同的嗓音风格和音色:有抒情且略带女性化气质的Michael Feinstein,音色醇厚的Michael Buble,沧桑的老男人气息Curtis Stigers,以及浑厚且富有张力的Chicago演唱组。若问我最钟爱的唱片,毫无疑问,四者皆是我的心头好。
从HiFi的角度来看,男声的低频范围对音响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较于女声几乎没有低频的特性,男声的低频可以延伸到100赫兹以下,甚至更低,这对许多音响系统,尤其是小型书架音箱来说,是一大考验。许多音响设备,虽然标明低频可达50-60赫兹,但实际播放男声时却常常表现欠佳,难以呈现男声的浑厚感和胸腔共鸣。因此,我曾提出过一个“个人标准”:如果一对书架音响能够清晰且完整地展现男声的浑厚感、力度以及胸腔共鸣,那么它的中低频表现已经算得上优秀。
类似的,使用大提琴来测试音响系统的表现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大提琴的音域与男声接近,适合用来评测音响系统的低频表现。在我看来,男声与大提琴是测试书架音响中低频的最合适素材。相较于低音贝斯或鼓,男声和大提琴在旋律性和音乐感上的优势,使它们成为更有效的测试工具。
除了低频,男声在中高频的变化也非常丰富。我一直认为,男声的表现比女声更加多变,特别是在音色的可塑性和风格的差异化上,男声的变化幅度更广。相反,虽然女性声音通常都很动听,但听多了之后,容易产生雷同的感觉,缺乏足够的变化和个性。因此,男声在音色的变化上无疑更具吸引力,能够展现出更多独特的音乐层次。
总的来说,男声的动态范围、低频延伸和音色变化远比女声更具挑战性。女声的优势主要在于高频的延伸,但从音响系统的难度角度来看,女声的高频延伸并不构成太大的挑战。要真正考验音响的高频表现,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变化远比女声更为有效。
因此,尽管许多音响发烧友钟爱女声,但我个人更偏爱男声,不仅因为欣赏其独特的音乐性,也因为男声更具挑战性,是我用来评测音响设备的首选素材。在试听时,我通常会选择男声录音,哪怕偶尔听一些女声,但男声是我必须聆听并严格检验的对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