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聚焦可控核聚变领域,从技术路径、全球进展、产业空间及相关公司等方面展开分析,展现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在技术路径上,可控核聚变主要有磁约束、惯性约束和引力约束三种方式,其中磁约束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主流,如ITER项目。实现核聚变需满足高温、燃料密度和约束时间的聚变三乘积条件,Q值是衡量反应堆品质的重要指标,Q>10有望实现经济平衡。
全球技术进展方面,国际上2050年是建成DEMO的关键节点,ITER计划2035年实现氘 - 氘聚变运行,美国NIF实现净能量增益,欧盟JET创下聚变能量纪录。国内计划2030年代建成CFEDR工程堆,2050年代建成PFPP原型电站,环流三号和东方超环均取得重要突破。私营企业也纷纷入场,如CFS计划2030年代建造商业核聚变发电厂,政企合作成为新趋势。评价聚变堆性能的关键指标包括能量平衡、氚自持、可利用率和耐辐照能力。
产业空间上,核聚变产业链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和下游核电应用,设备费用占比较高。预计2031 - 2035年全球可控核聚变设备新增规模有望达万亿,年均新增规模增长迅速。
相关公司方面,前期重点关注受益ITER项目交付及国内新实验装置建设的核心设备供应商。上游材料有西部超导、永鼎股份、精达股份;中游设备包括联创光电、国光电气、安泰科技、合锻智能等;其他还有景业智能。这些公司在超导材料、磁体、偏滤器等关键领域具有优势,有望在可控核聚变发展进程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