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H(氢氧化钾)刻蚀硅(Si)是一种常用的各向异性湿法刻蚀工艺,主要用于在硅片上制造V形槽或金字塔结构。刻蚀过程中,KOH对不同晶向的硅具有不同的腐蚀速率,从而导致特定角度的斜面形成。以下是关于KOH刻蚀Si(100)晶向的角度的详细说明:
1. KOH刻蚀Si的基本原理
各向异性:KOH对硅的刻蚀速率与硅的晶向密切相关。
(100)晶向:刻蚀速率最慢(约0.1~0.2 μm/min)。
(111)晶向:刻蚀速率最快(约1~10 μm/min)。
(110)晶向:刻蚀速率介于两者之间。
刻蚀机制:KOH通过破坏硅的Si-O键实现腐蚀,同时生成可溶的硅酸盐(如K₂SiO₃)。
2. Si(100)晶向的刻蚀角度
典型角度:当使用KOH刻蚀Si(100)晶向时,形成的斜面与硅片表面的夹角为54.7°。
原理:由于(100)晶向的刻蚀速率远低于(111)晶向,刻蚀后会暴露出与(111)晶向相关的斜面,形成固定的倾斜角度。
几何关系:
(100)晶向的法线方向与(111)晶向之间的夹角为54.7°。
因此,刻蚀后形成的V形槽侧壁与硅片表面的夹角为54.7°。
3. 影响刻蚀角度的因素
KOH浓度:
浓度越高,刻蚀速率越快,但角度基本保持不变(仍为54.7°)。
温度:
升高温度(如60~90℃)会加快刻蚀速率,但不会显著改变角度。
添加剂:
加入异丙醇(IPA)可抑制(111)晶向的刻蚀速率,从而略微调整角度(需精确控制配方)。
硅片掺杂:
重掺杂硼或磷的硅片可能会改变刻蚀速率,但对角度影响较小。
4. 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掩膜设计:
需根据54.7°的刻蚀角度设计掩膜图形,以确保刻蚀后结构符合预期。
刻蚀时间控制:
刻蚀时间决定V形槽的深度,需通过实验优化。
表面质量:
刻蚀后需彻底清洗残留的KOH和硅酸盐,避免污染后续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