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云南四川山东辽宁等我国多地遭遇短时强降雨,部分城市出现严重积水,导致交通瘫痪、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110。在此背景下,城市内涝积水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与价值:
1. 实时监测与精准预警
- 多源数据采集:系统通过部署雷达水位计、压力传感器、翻斗式雨量计等设备,实时监测积水深度、雨量、流速等关键指标,精度可达±1cm,部分设备甚至达到毫米级。
- AI预测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深度学习算法可预测未来1小时积水趋势,如天津市通过“多情景模拟+自主学习”算法,实现分钟级预警。
- 多渠道预警发布:通过手机APP、短信、LED显示屏等方式向公众推送积水信息,如天津气象App提供分钟级积水查询,引导车辆和行人避险。
2. 优化城市排水调度
- 智能联动控制:系统可自动触发排水泵站启停、调整交通信号灯等应急措施。例如,天津市某系统1小时内排出54厘米深积水,避免交通瘫痪。
- 管网负荷监测: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排水管网状态,发现堵塞或过载时及时报警,某城区故障处理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
- 流域防洪协同:上游河道监测数据接入洪水预报模型,某流域应用后洪水预报精度提升30%,调度决策时间缩短50%。
3. 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 部门协同机制:系统与应急、交通、水务等部门平台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如滨州市智慧水务平台可实时调取涵闸状态与河道视频,应急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 远程指挥调度:武汉、南京等地利用智慧水务平台整合气象、交通数据,实现“预报—预警—叫应”闭环管理,提前12小时发布风险预警。
- 抢险资源预置:荆州市在强降雨前部署“龙吸水”抢险车,智慧平台动态调度排涝设备,成功避免18个易涝点积水超2厘米。
4. 减少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
- 降低直接损失:据统计,预警系统可使内涝导致的经济损失减少40%以上。如天津市在台风“杜苏芮”期间快速排水,避免财产损失。
- 保障交通畅通:某试点城市2023年汛期提前预警23次,避免17起因积水导致的交通事故。
- 公众参与共治:鼓励市民通过社交媒体上报内涝点,形成“政府+市民”联防联控机制。
5. 推动城市韧性建设
- 数据驱动规划:历史积水数据为管网改造、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如惠民县通过监测数据整改180处错漏接管网。
- 技术持续迭代:引入5G、北斗定位、数字孪生等技术,未来将实现毫米级监测和多灾种耦合预警。
- 标准体系完善:推动监测设备、数据接口等标准化,如住建部要求2025年新城区不再“看海”,老城区积水及时排干。
LHS-CN1型城市内涝积水监测预警系统是利用传感器技术、信号传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全方位角度,来监测影响道路积水通行安全的各种关键技术指标;记录历史数据和现有的数据,分析未来的走势,以便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安全管理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系统依托智能的软件系统,建立分析预警模型,监控中心通过数据研判,生成内涝积水预警,通过LED显示屏与短消息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发布警告信息,尽快启动相应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