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群在松山湖景区编织光影画卷,当物流无人机穿梭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完成跨城配送,东莞 —— 这座制造业之都正以 "场景创新" 为突破口,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书写转型新篇章。2025 年 7 月 3 日,广东省(东莞)2025 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发布会的召开,标志着东莞从 "制造重镇" 向 "低空场景之城" 的战略转型进入加速期。
千项场景筑基:构建天空经济生态矩阵
在东莞市迎宾馆举行的发布会上,400 余位行业精英共同见证了东莞低空经济的场景化突围路径。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透露,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丰富的应用场景,东莞正实施 "百场景计划"—— 未来一年将打造不少于 100 个示范应用场景,覆盖安全保障、货运物流、公共服务等 12 大领域。这种 "以场景育产业" 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低空经济 "重制造轻应用" 的困局。
《东莞市 2025 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的发布堪称重头戏。这份包含 37 个具体场景的清单,既涵盖制造业服务领域的智能巡检无人机需求,也包括城市运转所需的无人机调度平台开发,更创新性地提出 "低空 + 潮流配送" 等融合场景。其中,"穗莞跨城低空物流配送航线" 示范项目尤为瞩目 —— 计划打通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至东莞水乡的空中通道,使 80 公里的陆运距离缩短至 20 分钟空中运输,这正是东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的缩影。
政产学研联动:激活场景创新源动力
发布会现场的六方签约仪式,勾勒出东莞低空经济的协同创新图谱: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 AOPA 的合作,将为产业输送专业飞手;东莞交控集团与 IDEA 低空经济分院的签约,聚焦 "低空 + 高速巡检" 场景开发;市低空经济公司与东莞联通的合作,则瞄准 5G-A 通信技术在低空领域的应用。这种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赋能" 的模式,使东莞迅速形成场景创新的生态闭环。
东莞理工学院发布的 "低空 + 园区管理" 巡检场景颇具代表性。该场景通过无人机搭载 AI 视觉系统,对工业园区进行 24 小时智能监测,异常识别准确率达 98%,较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 10 倍。而南城街道推出的 "低空 + 潮流配送" 更具创意 —— 将无人机配送与本地潮玩经济结合,为年轻人提供 "分钟级" 的潮品空中配送服务,这种跨界融合正在重塑城市消费生态。
制造基因赋能:低空场景的东莞解法
作为拥有 38 个工业门类的制造业强市,东莞的低空场景创新深深烙印着 "制造基因"。在松山湖高新区,"低空 + 文旅" 场景并非简单的观光飞行,而是依托华为云平台构建的 "空天地" 一体化文旅系统:无人机采集景区实时影像,通过 5G 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再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生成动态导览图,使游客获得 "上帝视角" 的沉浸式体验。
水乡管委会发布的 "低空 + 产业制造" 场景则展现了东莞的供应链优势。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生产线落户洪梅镇,从锂电池生产到整机装配实现全链条本地化,产能达每月 5000 台;普度科技的物流无人机机库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东莞本土企业提供铝合金框架与智能控制系统,这种 "制造 + 场景" 的深度融合,正是东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湾区协同破局:从场景示范到生态引领
深圳 IDEA 研究院在会上提出的 "深莞协同" 构想,揭示了东莞低空场景的战略定位 —— 作为大湾区低空经济的 "应用枢纽",东莞正与深圳的技术创新、广州的空域管理、珠海的整机制造形成互补。数据显示,东莞已与周边城市共建 6 条跨城低空航线,其中 "深圳前海 - 东莞松山湖" 物流航线日均飞行 20 架次,运输效率较传统陆运提升 3 倍。
东莞市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重点打造三大场景集群:在松山湖构建 "低空文旅产业带",在水乡片区形成 "跨城物流走廊",在中心城区培育 "潮流配送网络"。这种空间布局既发挥了东莞的制造优势,又对接了大湾区的协同需求,有望使东莞在 2026 年形成千亿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从 "世界工厂" 到 "低空场景之城",东莞的转型实践证明:低空经济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与资本的较量,更是场景创新能力的比拼。当制造业基因与天空经济碰撞,这座城市正在书写中国低空经济的 "东莞解法"—— 以场景定义需求,以需求牵引创新,以创新重塑产业,最终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天空中勾勒出属于制造业城市的转型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