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90%之后,投影仪行业到底怎么了?
曾几何时,投影仪是许多年轻人装修清单里的“氛围担当”。
一面白墙、一台投影仪,客厅秒变私人影院,看剧、打游戏、开party——谁不向往?
极米的Z3横空出世,各大品牌迅速跟进,一场号称能“取代电视”的投影革命看起来势不可挡。
但就这么几年,怎么感觉变天了?销量急转直下,价格一泻千里,资本也转身就走。曾被寄予厚望的光影梦,现在似乎没人再提了。
行业高光,昙花一现?
回头看,极米在2014年推出Z3,把原本笨重的办公投影仪“瘦身”成了面向家庭的智能设备。这一下戳中了消费市场的痒点。轻便、智能、有调性,尤其适合喜欢打造生活氛围的年轻人。
极米也确实风光了一阵。2018年超越爱普生、明基等老牌巨头,拿下国内出货量第一。
2025年营收破40亿,市值冲上438亿——它一度就是“新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可问题来了,这样的增长能撑多久?到了2022年,行业就有点“刹不住了”。增速放缓、销售额下滑、均价跌破2000元,投影仪似乎开始被“冷落”。
降价有没有换来销量?
没有。
反而利润被严重挤压。
极米2023年营收同比减少15.77%,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将近76%。
更糟的是,投影整机收入减少18.45%,毛利率也直接掉了近7个点。
更扎心的是库存——2024年中,极米账面存货高达9.59亿元,占总资产近20%。
什么意思?这些机器基本卖不动了,白墙光影的热潮,正在冷却。
白墙的尽头,是电视的回归?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消费降级的缩影。但真是这样吗?
未必。
投影仪的根本问题,是“非刚需”。它不是生活必备,更像是“多出来的钱想要一点精致”的结果。
可现在,中产紧缩、理性回归,那些“锦上添花”的东西,就最容易被砍掉。
一份新浪科技调研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买投影仪不如买电视”;
22.8%的人买了以后就一直吃灰;高频使用者,不到16%。是不是很现实?
再看看电视——大屏、清晰、响应快、白天也能看,价格还越来越便宜。
75寸的智能电视,现在三千多就能拿下。投影仪靠什么赢?光靠“氛围感”就够了吗?
更致命的是生态。现在的智能电视,不仅能看剧、玩游戏,还是家里IoT设备的“中控中心”。语音助手、远程控制、AI推荐……
你能想到的智能功能它都有。
投影仪呢?至今都还没完成从“影音设备”到“智能节点”的转变。
在智能家庭的版图里,它还是个“孤岛”。放在今天,未免太不合时宜了。
极米在自救,但方向对了吗?
当然,极米不是没动作。2023年他们推出了售价不到2000元的Play3,想抢低端市场;又在2024年发布了万元级的RS10 Ultra,冲击高端。
海外市场也没放下,海外营收占比从2025年的10%涨到现在接近28%。
但说句实话,这些操作治得了“表面病”,却动不了“根子”。高端市场的硬伤是“无硬需”,低端市场早被小米、当贝、红米卷成“血海”,几百块钱就能买个能用的。你极米靠什么破局?
数据不撒谎。2024年上半年极米甚至出现了罕见的扣非净利润亏损。
资本也开始投票了:极米股价从高点438亿跌到现在的五六十亿,市值蒸发九成——残酷,但现实。
曾经,投影仪承载的是“我想过得更好”的想象。但今天,它可能连“我必须买它”的理由都很难讲清楚了。
结语:光影的尽头,会是重新出发?
说到底,投影仪不是没价值,而是它曾被高估了价值。
现在泡沫破了、理想散了,它终于回到了那个关键问题:一面墙,撑得起一个产业吗?
电视越做越大,手机越来越快,家庭AI生态越来越智能,投影仪想继续“活下去”,不能只靠便宜或好看,它得重新定义自己。
未来不是没有可能。比如教育投影、车载场景、户外营地、互动娱乐……
但那是需要技术变革和场景创新双驱动的,不是打个价格战就能解决的。
如果找不到新定位,那么,再美的光影,最终也可能只是短暂的浮光掠影。